風箏,又叫風鳶、紙鳶、紙鷂,歷代許多詩人曾為這歷史悠久的發明寫下詩篇。放風箏作為戶外活動,最受兒童人們喜歡,高鼎在〈村居〉詩寫道:「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兒童放風箏的歡樂情景,躍然紙上。
孔尚任也寫:「結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人人誇你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說的是風箏放不上天,小朋友們急得罵老天爺,寫來生動有趣。
歷代風箏製作有各式各樣的設計,裝飾手法上也越來越豐富,使得放風箏也成了人們喜歡和觀賞的活動,可說是「風鳶放出萬人看」。明代徐渭寫了〈風鳶圖詩〉二十五首,其中提到:「江北江南低鷂齊,線長線短回高低。」可一窺當時放風箏的熱鬧情景。大名鼎鼎的鄭板橋曾描寫多人齊放風箏為「紙花如雪滿天飛」,蔚為壯觀。
風箏斷了線,也是詩人們喜歡引用來描述感情的失意。比如清代女詩人駱綺蘭的〈春閨〉:「春寒料峭乍晴時,睡起紗窗日影移;何處風箏吹斷線?吹來落在杏花枝。」是描寫婦人閨怨的無奈和惆悵。
唐詩裡所謂的「風箏」,除了指「紙鳶」以外,在某些特定的場合裡也指懸掛在屋檐下的「簷馬」(也作「鐵馬」)。由於簷馬乃用金屬片所製,每當風起時必發出聲響,因此有人將其名為「鳳箏」。比如唐代大詩人李商隱〈燕台〉中的「西樓一夜風箏急」、高驕的「夜靜弦聲響碧空,官商信任往來風」等,都是指這些簷馬。
放風箏已是中外各國都喜愛的活動,常舉辦的「世界風箏節」中,各式各樣爭奇鬥豔造型的風箏,在天上各展風韻,可以說世界文化的交流,就在天上盛大壯觀地進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