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 共享停車 解決一車難停 文╱記者任沁沁、陳楊園 |2017.09.16 語音朗讀 220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停車難已成當前大陸許多城市管理整治之「痛」。圖/蔣躍 山西省太原市,車輛占用馬路上的人行道和盲人步道。圖╱新華社 近幾年車輛激增,停車位供不應求,車輛違停現象隨處可見。圖╱新華社 2017年,共享經濟橫空出世,繼共享單車、共享汽車之後,「共享停車」也來了。 共享經濟的核心是盤活存量經濟,對閒置資源進行再利用。所謂「共享停車」就是引入互聯網技術,對既有停車資源進行高效整合,是「互聯網+公共服務」的一種延伸。有了市場化平台的參與,停車問題不須全由政府部門「包辦」,可以讓第三方互聯網企業發揮主導作用,公共部門只要負責做好利益協調與規則的制定。 出發:讓停車不再難 二○一六年,大陸汽車年產銷量連續八年蟬聯世界第一,但隨著汽車數量的快速增長,城市停車場資源供給不足。「停車難」成為許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特大城市共同面臨的問題。據統計,大城市小汽車與停車位的平均比例約為一比零點八,停車位缺口總數超過五千萬個。 由於使用率不高、信息不對稱,使得一些停車場的使用有著明顯的時間規律,一般是白天停車少,晚上才飽和,但一些停車場則恰恰相反。共享停車就是充分利用這種「時間差」,讓既有停車場資源提升使用效率。 「停車難」問題不僅出現在城市,現在大陸東南沿海的農村,也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汽車,停得大街上到處都是,長遠看來,農村停車也已經成為問題。 針對上述情況,「共享停車」模式應運而生,目前已有ETCP、有位停車、車位分享等十多款與共享停車有關的App上線。 增加收益 方便他人 近來,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也各自提出停車管理條例或規定,鼓勵發展「共享停車」模式,允許一些單位或個人將專有停車位對外開放,並透過移動互聯網平台進行分時出租,既增加收益,也方便他人。 舉例來說,二○一六年下半年上海市發布《關於促進本市停車資源共享利用的指導意見》,提出政府機關、醫院和大學院校等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在保障內部安全和秩序的前提下,應將內部停車設施錯時對外開放,率先落實停車共享責任。根據計畫,今年上海將建五十個「共享停車」示範點。 今年七月,提交北京市人大審議的《北京市機動車停車管理條例(草案)》則提出,個人或單位可以開展停車位有償錯時共享。各個社區在滿足社區居民停車需要的情況下,也可開放社區的停車設施。 廣州於八月初在網路上進行《廣州市停車場建設和管理規定(草案)》聽證。這個草案也鼓勵住宅停車場在滿足住宅區居民停車需求的前提下向社會開放。 資本方也看好這一領域。清華同衡規畫設計研究院日前發布《二○一六停車行業發展白皮書》顯示,去年大陸在停車方面的消費超過人民幣四千億元。而「Airparking共享停車」上月宣布完成新一輪融資,金額達到數千萬元人民幣,停車經濟頗有前景。 求解:政府和社會多方統籌 業界人士認為,這一新模式要想發展壯大,需要政府和社會進行多方統籌。共享停車本質是車位信息共享平台,而大量的信息掌握在政府、社區手中,共享停車企業需要跟交管部門合作,進一步整合車位數據,成功的關鍵在於政府積極的引導。 目前,多個城市已經出台相關規定,鼓勵共享停車的發展,這是一個積極的開始。由於該項行動牽涉到的環節和利益主體太多,相關的政策鼓勵還應當充分細化、有針對性、有的放矢。在實施策略上,前期可以優先考慮從機關事業單位的停車資源向社會開放入手,與互聯網平台一起積極探索經驗,並逐步擴大到一般居民社區。 市場調節是「共享停車」的重要驅動力。北京光大大廈相關人士表示,公司很早就實施「錯時停車」:工作日白天供辦公大樓用戶使用,工作日夜間(十八時至次日七時)和節假日全天開放給周邊居民使用,每個車位每月收費人民幣三百元,既緩解了周邊居民停車難,又避免了資源閒置。 朱凱說,透過投資停車場的信息化改造,停車類App可以從車位使用率上升帶來的增量收入中獲得一定分成。此外,還可以探索廣告業務、汽車租賃等多種盈利模式。 如何管理是大考驗 上海捷停停車管理有限公司經理湯傳碩表示,共享資源的開發利用,涉及很多細節。例如,夜間空閒的車位,白天要還給業主使用。遇到車主超時停車,系統會提前發送提醒簡訊。如果車主多次超時停車,會被系統扣除信用分。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是資源共享的一大關鍵。 與其他共享經濟業態一樣,共享停車其實是公共服務和管理水平的嚴峻考驗。公共部門要有高超的協調智慧和科學的預判準備,積極推動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行、社會協同、市民受益的共享停車發展模式。 困難歸困難,克服困難,利用「互聯網+」的整合能力,以停車公共信息管理服務平台為載體,做到政府引導、市場運行、市民受益,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可以預見,在落實政策法規、注重「統籌」的前提下,知難而進,紮實推進,只要「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困難:尚需跨過幾道坎 然而,理論與現實操作往往是兩回事。相較於共享單車,共享停車最大的難題是涉及太多的環節與利益協調,無法憑企業一己之力完成市場開拓,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公共部門同步創造條件。 首先,協調有難度,尤其涉及社會停車資源的開放問題。一是公共部門與事業單位的停車資源,出於安全考慮,這些單位對開放共享停車資源存有疑慮,協調難度較大,需要較高層級的政府相關部門出面協調、引導。二是一般居民社區停車資源的開放,關係到居民意願和車位產權問題,不僅要進行利益協調,更需要相關政策作出調整。 北京朝陽門街道辦事處相關人士就表示,該區具備停車資源的單位,大多數是國企總部和市級單位,基於安全考慮,這些單位對於開放共享停車資源感到為難。 「車位共享不像車輛共享,後者只要車主同意就可以了,而前者還需要與小區物業進行溝通,以免影響他人生活。」ETCP副總裁朱凱表示。而上海的指導意見也提到,全體業主共有的住宅小區開放內部停車設施,要通過業主大會決議。 其次,推廣成本較大。這包括一些停車場的信息化改造和接入移動互聯網平台的成本分擔,以及後續涉及停車場、業主、互聯網平台等主體的利益分配問題,需要相關部門主動介入,在吸納社會意見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政策規範。而考慮到停車資源的公共屬性,政府部門除了在政策上創造條件,也可適當考慮給予一定的公共投入,作為「購買」停車服務的一種方式。 實質就是智慧停車 「共享停車的基礎是智慧停車。」朱凱說,包括閘機、收費系統等軟硬體在內,一個停車場的改造費用從人民幣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如何分攤這筆費用,需要各方進一步協商。 第三,共享停車的效率要實現最大化,還需要相關公共信息開放的跟進,如停車規畫、投資、建設、驗收、運行、執法等多個環節的信息可以與互聯網平台進行對接,最大限度減輕因信息不對稱而對效率產生的負面影響。 第四,安全管理的責任也隨之加重。根據行業數據,在進行信息化改造並接入移動互聯網平台後,一個停車場的車位利用率可以提高百分之三十。但車流量的增加,也意味著安全管理責任的加重。而隨著「共享停車」的推行,安全風險高、物業服務壓力大、利益分配如何均衡等現實問題,將成為繞不開的話題。 上海交大停車場對外開放後,停車場在入口及地庫都配有充足的值班人員進行安全管理,以免產生道路堵塞或擦撞事故。北京建工三建公司表示,內部停車場向周邊居民開放後,特別將監控系統升級了,以確保能看到停車場的每一個角落。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大陸社會觀察 每天450萬人次 全面進入高鐵社會 下一篇文章 兩岸產業交流 文創力經濟新引擎 熱門新聞 01【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2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3【寓言故事】天宮保健官到人間2025.05.0404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5【深頁凝視】《小書店大繪集》手繪匠心獨具的書空間2025.05.0406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7人間佛教學術工作坊 探索實踐路徑2025.05.0308【營養專欄】這些奶,你喝對了嗎?2025.05.0309尤英夫 40年公益軌跡不停歇2025.05.0310頻率對了就共鳴2025.05.0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 作者其他文章大陸社會觀察 移動支付 從發明紙幣到無現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