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替台灣留下金牌,鄭怡靜賽後傷心落淚。圖/資料照片
擊敗俄羅斯,贏得銅牌的中華女籃興奮慶賀。
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二○一七台北世大運賽事,我國桌球女將鄭怡靜一路奮戰,拿到單打銀牌,賽後淚灑現場,令許多球迷不捨;女籃則力克強敵俄羅斯抱回銅牌,隊員們欣喜若狂。
其實美國早有研究發現,相較銀牌得主,銅牌得主多半看起來比較開心,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銅牌得主,莫過於去年在里約奧運獲得一百公尺仰式銅牌的大陸泳將傅園慧,得知名列第三的逗趣表情,讓她一夕之間成為網紅。
美國康乃爾大學的心理學家早在一九九五年的研究即發現,奧運銅牌得主的喜悅程度更勝於銀牌得主;研究團隊分析奧運的銅牌、銀牌得主的臉部表情,發現銅牌得主普遍看起來較銀牌得主還要開心。此後陸續也有多項心理研究報告證實這項論點。
諮商心理師林萃芬指出,從人類心理學角度來看,確實銅牌的喜悅程度更勝於銀牌,許多銀牌得主總會在賽後懊惱或失望,認為自己「就差那麼一點點」,或是「如果再努力一點點就能贏」,尤其是當銀牌選手的實力或得分差距與金牌得主愈小,此種懊惱、失望的情緒就愈強烈,更會讓銀牌選手耿耿於懷,反之,如果得分或實力差距較大,反而能讓銀牌選手面對並接受現實。
「銀牌得主的失落感」也常出現在升學考試中。林萃芬舉例,假設考生的成績與第一志願差零點幾分,較易出現強烈失望或自責感,如果跟第一志願的成績差距大,反而較能接受現實,快樂去上學。
林萃芬說,運動場上沒有絕對的贏家,選手除了需要體能上的鍛練,心理素質的鍛練也非常重要,尤其是面對失敗的心理重建更需受到重視,在運動心理諮商領域中,就是協助選手調適心理狀態,幫助他們在短時間內重整情緒,面對下一場挑戰。
「沒有人喜歡輸的感覺」,精神科醫師楊聰財也指出,在球類等需要晉級的賽事中,銀牌得主唯一輸的那一次,可能就是冠軍戰。因為冠軍性格使然、期望要贏,使得落敗之後的情緒較為低落,反而是之前曾吃敗仗而落入第三、四名之爭、最後勝出的銅牌得主,雖然名次排序較銀牌低,但最後一場得勝,心理的喜悅感受較強烈、明顯,這也是許多人所謂「寧為雞首、不為牛後」。
追求完美 冠軍性格使然
楊聰財說,「冠軍性格」又稱「A型性格」(A指的是英文aggression,積極進取),會不斷追求完美;除了運動員,也有不少高材生有這類特質;臨床也不乏過度的A型性格而造成的身心症狀與疾病,例如憂鬱、焦慮、自責與憤怒,也可能間接引起睡眠障礙、自律神經失調,或造成壓力性的胃食道逆流、膀胱過動症等。
楊聰財說,此類性格者不斷追求完美,對於失敗的接受度較低,治療方面除了透過藥物改善負面情緒,也需同時進行認知行為治療,鼓勵患者正面思考,接受自己的優點,而不是放大缺點,從負面角度看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