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潘楠慕
科技的飛躍進展,使人工智慧(AI)和大數據等顛覆性技術突飛猛進,也正在大幅度地改變人類的生活。這些改變涵蓋各領域,包括工作形態和人力需求。
多項研究顯示,隨著自動化趨勢持續發展,許多現有的工作均可能由機器人取代,不僅效率更好,也能為企業節省更多成本。一方面來說,這是各產業增加獲利的好消息,但另一方面,也有人開始擔心,無所不能的機器人是否將導致許多人失業。
專家的看法不一而足,有人認為確實如此,但也有人指出,有些傳統的工作雖然會消失,但同時也將出現新型態的職務。至少有一個種類的工作,短時間內無法被機器人代替,甚至人工智慧永遠無法做到,就是需要投入情感技術的工作。
AI雖然已能透過臉孔與聲音辨識人類情緒,但要具備真誠的同理心,與人類產生真的互動;情感交流,幾乎不太可能。如果從相互理解和心意相通的角度來看,電腦在這方面的表現絕對無法與人類相比。
也就是說,隨著自動化潮流興起,需要情感技術的工作,未來可能成為熱門。這類工作並非機械化的作業,例如零件組裝,而是需要因應各種狀況與情緒,彼此互動交流,也因此只有真實人類才能勝任。例如心理治療師、教師、兒童照護員。
此外,許多工作即使可由機器人取代,但無法發揮真實人類的成效,例如銀行櫃檯人員、超級市場收費員,他們能親切向客戶問好,並非機器人的制式反應;例如業務人員,必須察言觀色才能掌握客戶情緒,達成推銷目的。
醫療照護領域雖然要求先進的技術,但情感技術卻無可取代。對待患者的態度,是醫護人員專業能力之外的重要特質。教育也是需要情感交流,難以被自動化取代的領域。受教者需與真實人類互動,才能獲得激勵或教訓,進而培養社會化技能。
然而,這些比較,並不代表相關領域就會完全排除自動化。就像其他產業一樣,正確的心態是因應自動化潮流,善加運用,使工作表現更出色。
以醫療或兒童照護為例,光以機器人執行任務,只是與冷冰冰的機器相處,但優點則是各項數據可受到精密監控,不易疏漏。另一方面,人類看護確實能夠與受照護者互動,可進行溫暖互動,但要二十四小時不眠不休並不容易,且代價昂貴。
教育也是如此,若透過自動化提供資訊,不僅速度快,可供應的知識數量也龐大無比,絕非人類教師可以比擬。但另一方面,只有人類教育者才能因應各種不同的狀況,因材施教,不僅為學生提供專業的知識,還能教導為人處事的道理。這些,就不是機器人能夠取代的任務。
簡言之,面對自動化潮流,人類應抱持開放態度,不需一昧排斥。善用新趨勢的優點,並保留需要「用心」的情感特質,就能讓各領域更加進步,有效率。
自動化趨勢取代人類工作
也能創造不同類型就業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曾誓言要振興美國製造業,許多領導產業的公司看上機器人的效率,購置機器人在美國工廠作業,藉此和海外廉價的勞動力競爭。
美國先進自動化產業協會(Association for Advancing Automation,A3)的總裁伯恩斯坦(Jeff Burnstein)說:「我們認為機器人技術對美國製造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為美國工人創造了更好、更安全、更高薪的工作。最重要的是,機器人技術使美國公司更有競爭力,公司可以進一步擴展業務,最終在許多情況下,公司會比自動化前增加更多員工。」
根據美國勞工部統計,A3的數據指出美國的工廠在過去七年間共增加逾十三萬部機器人,同時也創造了八十四萬個新工作。阿拉巴馬機器人科技園區的主管馬隆尼(Rick Maroney)表示,「購置機器人不代表工作崗位會消失,我們仍然需要技術操作員來監控和管理程式。」這座價值八千萬美元的研發中心為該州的工人提供免費的技術培訓,馬隆尼表示他們的任務就是確保所有阿拉巴馬州的公司都有最優秀的技術人才。
根據A3的資料,有百分之八十的製造商表示他們很難找到符合資格的求職者,如同阿拉巴馬的工人培訓計畫,許多投資都旨在幫助美國製造商適應不斷進步的高科技和技術。此外,也有部分專家認為,機器人和程式編碼也應成為中小學的專業課程。
Start Code教育中心創辦人布萊克(Scott Blanck)表示:「科技產業就像藍領工作一樣,要隨著時間不斷學習。」這座中心位於亞特蘭大,是為兒童建立的計算機程式實驗室。布萊克說:「因為這個領域不斷在變化,人們一直有新東西可以學習。」
出生於藍領家庭的布萊克想打破大家的刻板印象,寫程式的人不只是矽谷工程師或科技宅。布萊克的父親在北密西根的礦場管理幫浦和壓縮機,布萊克意識到自己計算機網路的工作和父親的相同之處,布萊克說:「雖然不同世代的我們接觸到的科技不同,不過想法依然存在,依然重要。」
他山之石
日本擴大投資 邁向自動化
日本人口不斷萎縮,其原因部分可歸咎過去三十年的經濟波動;在少子化和老齡化兩大衝擊下,首當其衝的就是日本的勞動人口。近來,日本正在推動一個強大的想法,在沒有大規模移民的情況下,許多日本行業認為要挽救國內勞動力只有一個方案,就是投注更多資金在機器人和資訊科技等相關技術。
日本失業率雖然下降至百分之二點八,不過企業也意識到必須付出代價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至於靠移民來增加勞動力,以日本的政治情況來說並不容易。
日本過去劃時代的科技創新旨在為人們生活帶來更多樂趣,如同Sony隨身聽和任天堂遊戲,現在日本的老年人口不斷增加,未來這個年齡層的需求將成市場主力,養老院等地方將是下一波帶來科技創新的地方。
據彭博報導,東京地區有一座養老院老闆,打算斥資約三億日幣(二百七十萬美元)改造養老院,為員工和住戶提供更便利的生活。大阪的市長宮本一孝 (Kazutaka Miyamoto)曾公開表示,擔心是否有足夠的勞動人口支付稅金,以負擔醫院、公共交通和學校等經費。
一家日本製造商認為移民會帶給日本社會很大的衝擊,如果機器人的價格下降,他會很樂於購買機器人,日本人希望更多自動化,也不要用移民來解決勞動問題,勞動力短缺將會大幅影響日本的經濟。
美銀美林銀行預測,日本對IT產業的投資,未來幾年每年至少都會上漲百分之九,這種現象不僅限於製造商,據日本央行今年七月發布的財政調查,截至二○一八年三月,非製造公司計畫在軟體投資上投入二點四兆日圓,創二○○九年以來新高。零售商今年在軟體上花費一千四百六十四億日元,同樣也是一九九九年來的新高。
此外,日本人的動漫有不少機器人,如原子小金剛和多啦A夢,這樣的文化讓日本人在生活中對機器人和科技感到更加自在,未來日本退休者可能會由機器人護士幫忙照料生活,連同機器狗一同作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