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楊朝祥佛光大學校長
「文憑主義」、「升學主義」一直是揮之不去的傳統夢魘,因此,無數的教育政策、教改新作為都是圍繞「減輕升學壓力」而設計,「多元升學方案」是如此,「延長十二年國教」亦復如此。儘管「減輕升學壓力」的政策推陳出新,阻斷盲目升學的教改新作為不曾停止過,但升學壓力卻變本加厲,學生、家長苦不堪言,社會、政府都束手無策。
最近,政府為引導學生要先找到人生志向再升學,啟動了「青年體驗學習計畫」及「青年就業領航計畫」。「青年體驗學習計畫」是採取「間隔年(gap year)」的概念,高三畢業不直接升學,可以先當義工、壯遊,探索自我,等確定生涯目標後再升學。至於「青年就業領航計畫」則是高三應屆畢業生先就業,除了薪資外,政府每月額外存一萬元到個人教育帳戶,最多三年,等職場體驗完後可將個人教育帳戶運用在的升學、就業或創業基金。這兩個計畫都是期盼學生要先確定自己的生涯目標之後再升學,不追趕人生進度,讓人生更璀燦。
當國內產業大量缺工,升學壓力已沉重到令人難以承受的地步之時,提出引導學生正確生涯發展的計畫,理應獲得家長的支持與學生熱烈的回響,但事實卻非如此。「青年就業領航計畫」第一年編列經費提供五千人參與,今年三月調查尚有七千六百五十三人有意願,經過學校初審、教育部複審,五月僅有二千三百七十六人正式提出申請書,達成率僅約五成而已。由於反應不如預期的熱烈,教育部再釋出升學誘因,包括可透過特殊選才聯合招生,職場經驗可加分,可申請同校改分發等,但成效如何,仍待觀察。
政府傷腦筋規畫方案解決盲目升學問題,砸重金為少數高中職畢業生找生涯方向,用心值得欽佩,但如果社會的「文憑主義」、「升學主義」觀念未解,整府最如何用心,經費再多,成效仍然有限,要紓解升學壓力,如不從社會的就業體制以及教育制度徹底改革,政策都是治標不治本。
企業用人,主要的還是以學位為主,因此,許多並不適合念大學的年輕人,但為了就業打算,寧可扛學貸也要念大學。因缺乏學習動機,再加上四處打工、疏於學習;再加上大學因招生困難,也不再「嚴管勤教」,以致大學畢業後空有「學歷」而無「學力」,企業產業也大歎「學用落差大」。如果就業體制不再以「學歷」選才,而是以「實力」為依歸,專業執照、技能證書都是選才的依據,且有「實力」的人才薪資優於有「學歷」的人,相信學生就不再盲目的升學。
解決盲目升學,另外還必須從教育體制著手,學生所以不知自己的生涯目標,主要是因生涯試探沒有機會、生涯輔導沒有落實。《技術及職業教育法》已通過且開始實施,其中對職業試探課程之提供與實施有明確的規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應開設或採融入式之職業試探、生涯輔導課程,國中小學課程綱要應納入職業探索,中等學校應安排學生至相關產業參訪;國民中學為實施職業試探教育,得與技職校院或職業訓練機構合作辦理技藝教育。這項法令若能落實實施,學生對自己的生涯發展,應有較明確的方向,何須再花一到三年的時間去探索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
根本解決教育問題方法,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如果現行的就業體制能重視就業「實力」教育體系能做好職業探索的工作,家長及學生都可從升學主義中解套,政府何必需要砸重金、提誘因去阻擋學生直升大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