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欣
執筆人:楊玉欣 立法院榮譽顧問
健康運動.全民參與的必要性
人人都有「運動」的需要及必要,運動可以促進我們的生理機能,讓身體變得更健康、更強韌,亦可以釋放壓力、穩定情緒,達到預防保健的效果。我們可以看到有許多健身房興起,或是許多運動、健身影片,在在顯示現代人其實愈來愈注重運動,也對運動的好處有所覺醒。但身心障礙的朋友們,卻缺乏相對應的軟硬體設備,不論是運動輔具,抑或是具有特教背景的體育教師或是專業人才的協助,這群朋友們尚無法享受到「運動」的益處。
有些人可能會想:身障生行動都不方便了,還需要上體育課嗎?身障生該怎麼跟同學一起上體育課?我腦海中浮現一張照片:
一群學生們圍成一個大圓圈,進行體育課程,但旁邊卻有一位孩子坐在輪椅上,獨自待在圓圈之外的一個角落。
坐在輪椅上的同學是否只能當永遠的觀眾?而沒有參與這些體育課程的身障學生,他們的體育成績又該如何給分?
隨著教育理念改變,融合教育已經成為身心障礙者就學主流,目前國內大部分身障學生都在一般學校中念書(特教學校招收的身障學生比例僅占百分之六),也就是愈來愈多身障學生是跟普通生一起上課。身障生跟常人一樣,都需要訓練自我身體素質、紓解壓力,而心靈提昇、團體中的人際互動能力,亦是他們在體育課中可以學習和培養的重要價值。
從師資的角度來看「特教老師缺乏體育背景,體育老師不懂特教專業」。目前國內僅有國立體育大學擁有「適應體育」課程,顯見我們還可以提供第一線教師們更多協助。要落實「適應體育」在校園中執行,包括改善學校體育設施及體育器材的無障礙情況,以及補足專業斷層,提供師資培訓及巡迴等。如何讓身障孩子也能快樂地上體育課,進而對班級、環境產生信任感、認同感,是一件非常值得思考和關注的事情。
默默被「文藝活動」排除的那一群
除了運動之外,暑期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文藝活動,舉凡音樂會、表演等,常常是三五好友一起參加。但同樣地,身心障礙的孩子第一步馬上面臨環境障礙的問題:一場有趣的音樂會,可能是在草地上舉行;一場快樂的派對,地點可能是在沙灘上。除了地形因素需要創意解決方案,我們的音樂廳、展演場所無障礙設施的不足,都直接排除了身心障礙者參與這個盛會的可能性。
我們可以借鏡芝加哥千禧公園露天音樂廳,以及雪梨歌劇院的無障礙設施:千禧公園中,內部建有斜坡、可移動式扶手座位,以及地面上的輪椅標示以及「陪同人座位」等,讓身障者也可以舒適的與友人一起享受藝術盛宴;而雪梨歌劇院也有這樣的設計,例如無障礙設施設備介紹手冊、無障礙廁所、助聽設備、口述影像、接駁車等,網站還依照不同障礙的需求提供了多樣化的節目(例如為自閉症兒童設計的節目)等,這些細節構成了一個友善的環境,展現了對身障者細膩的關懷。
或許有人會認為,在文化議題上討論「無障礙」是一個較低層次的議題,然而正是從「無障礙設施」中的設計,我們可以更切身的感受到整體文化對於身心障礙者的關懷與思考,它所展現的不只是硬體上的「無障礙」,更是人文精神與價值素養的展現。
如何讓身障朋友,都能有促進身心健康的活動及友善設計,刻不容緩。
其實我們所能想像得到的體育和藝文活動,透過適當的軟硬體協助,身心障礙的朋友便能夠參與,一旦整個社會開始關注及重視無障礙的需求與設計,這份溫柔就能透過各個細節充滿在我們的城市、我們的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