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慧莉
父親是個生活井然有序且用功之人。
他早睡早起,晚上泡腳,飲食有度,勤修門面,讓自己神清氣爽地活出每一天。父親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為人處世但求寬厚、問心無愧。但如果說真要篤信什麼,父親大概只相信生活中的好習慣,可以讓人高枕無憂地安度一生。
因此,儘管也如同一般父母會重視子女的課業,但父親寧可子女早點上床,別為了念書而熬夜傷身。為此,曾經跟父親吹鬍子瞪眼,心想都已經為隔天的一堆考試念不完書了,還要聆聽父親在房門口叨念:「休息休息,別再念書了。」
如果說子女晚睡,不免讓父親叨念一番,晚起,就更叫父親痛恨了。晚睡,有失節制,可能被念;晚起,有怠惰之嫌,必定討罵。親子關係不時在這些敦促力守的好習慣中劍拔弩張。
但,並非父親所認定的所有好習慣,他都規定子女一定得奉行到底。有些習慣,他只有身教,絕不勉強,而這些往往是他用來精進能力和拓展視野的。
比方說,他每晚固定時段必定坐在客廳一角戴起耳機,進入線上英語廣播教學。此習慣一養成,就是數十載,從未看他間斷過,毅力和耐力驚人,著實令人佩服。
父親或張眼或閉眼聆聽時,都看似入神。晚年,聽力減弱的他,把收音機開得震天軋響,溢出耳機外。有時教學節目結束,片尾歌已在耳機外響起,卻看著父親仍戴著耳機專注聆聽,想必晚年的父親在面對他的這項人生儀式時早已「醉翁之意不在酒」了吧!
但我們當時都沒想到的是,多年後,客廳的一角,我們也跟父親當年一樣戴起耳機,在夜晚時段聆聽線上節目,不管那是某首扣人心弦的樂音或是某個啟發心智的人生課題,唯一不同的是,多年前父親手上的收音機如今已變成子女手中的智慧型手機了。
思及此,不免感動於父親無心插柳卻柳成蔭的好習慣終於後繼有人了。再轉身看看父親位居客廳一角,由我照著他的照片所繪的肖像,父親彷彿嘴角上揚。相信,此刻在天上透過畫框看著我們的他,心中一定是雀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