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姜蘭貞 (寄自美國德州)
父親於二○一二年三月二十日病逝於美國波士頓,享年一百零一歲,我和外子參加了他的葬禮。殯禮結束後,我原可馬上回到南部的老家,但在墓園冷冽的山風吹襲下,我病了多天才可以勉強起床。慢步走出旅店,慢步上了計程車,東搖西擺地由老伴扶著上了飛機。當時我心想大概是不行了,不久會步父親的後塵去到天國。回到家後,孩子立即送我去急疹室,醫生檢驗不出身體有什麼大毛病。回家之後,在床上休息了十九天,身體才恢復正常。
父親百歲大壽時,舍弟為他舉行了慶祝壽宴,在波士頓中國飯館舉行。我遠在南部的德州,外子仍在大學外語系兼課,再加上年紀也大了,身體不是那麼健壯,就沒有前往慶祝。後來從照片看到父親喜悅的神情,是他有生以來少見的。
父親是位科技人才,英文好,還會德文。一九四九年由大陸逃到香港後,憑報紙上的招聘廣告謀得香港大學物理系教職。後來中文大學開設物理系,他應聘為物理系系主任。
教大學可以用國語授課,但他的地方鄉音讓學生必須豎起耳朵才聽得懂,雖然如此,還是造就了不少物理學人才。多年前,有次在飛機場遇見父親的學生,他是從我的舉止、動靜、面貌,猜出我是中文大學物理系系主任姜貴恩先生的女兒,真是令我驚訝不已。
父親還在念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學系時就和母親結婚了。我出生後沒幾年,盧溝橋事件爆發。中日開戰後,父親來不及告別,便匆匆被調到重慶,由於有物理專長,任職於兵工署下的彈道研究所,從事武器的改良工作。當時我年歲很小,根本不記得見過他。
多年後母親才收到父親的家信,然後帶著我,長途跋涉由家鄉河北石家莊,歷盡萬苦到重慶和父親團圓。這是我有記憶後第一次見到父親,是一九四一年,我年方七歲。
父親的工作單位在重慶瓷器口炭爐煤炭溝。當時俞大維博士任兵工署的署長,他是留學德國的彈道學專家。因為當時參考的多是德文資料,父親看得懂德文,故受俞署長器重。父親亦愛文學,我記得他曾朗誦德文原文《少年維特的煩惱》。父親做事認真,除了在研究所工作外,不遠有名叫「紅草房」的小村莊,他也在那裡兼教高中部物理課。
那時科技人才奇缺,五十兵工廠廠長,丁天雄博士力邀父親前往任職,他在信上描述得很嚴肅:「若你不來領導製作砲彈,我們就不能將日本鬼子打倒了。」
父親的愛國心強於一切,於是我們於一九四三年搬到巴縣郭家沱第五十兵工廠。父親偶爾帶我去他的辦公室,跟我說什麼是八公分的砲彈,什麼是六公分的,其實我懂什麼呢?女孩子家誰有興致留心研究砲彈的原理,但我也裝蒜不掃父親的興致,「唔,唔,知道,知道了」作回答。
父親對他在彈導研究的工作十分滿意,他上任之後,認真不懈,忙碌有加,往往晚餐之後還要回到辦公室工作。逢星期六工友不上班,可是父親仍要號召他們來做工。裝妥一箱一箱的砲彈,抬到嘉陵江畔,乘坐筏子 (四川人稱木船為筏子)去到大興港的沙灘試驗砲彈的威力。他知道工友工作辛苦,從不令他們捱餓,總在出發前一天晚上要母親蒸好兩大筐饅頭,切妥成片的熟醃肉,加上一大碗香噴噴的紅辣椒末,給他們作為午膳。母親手製的饅頭最可口,當時每人至少吃四、五個。
爸爸的行動深受工友感動,增加了他們愛國的熱誠。抗戰勝利後父親得了一筆可觀的勝利獎金,參加公餘試砲的工友人人都有一份,大家皆大歡喜。父親視工友如兄弟,他常說工友的合作是他研究砲彈成功的主要因素,他感激他們。
父親也不重男輕女。一九四九年全家搬居香港,食住都很貴,我們一家六口租住了一層樓。不少朋友建議父親應該分租給別人,增加收入。但父親的回答:「我有三個女兒,為安全起見,絕不分租。」所以我們居港十七年,一直是自住一層樓,父親常對我們說:「你們安心求學,錢的事不必擔心。」
在香港讀書,學費,加上書籍費、雜費,真是一筆可觀的費用,每逢學校開學,家中一年的儲蓄都要拿出來才夠開支。
我上大學時,歷史老師建議大家讀錢穆先生寫的《國史大綱》,父親知道了,當天下午就去商務印書館買回來了。「貨物出門,概不退換」是香港生意界的明文規定。其實這套參考書的確寫得很到家,但不很用得著,不能退,只好留下了。這套書一直跟著我,由香港帶到英國,然後又運到美國愛荷華,再帶到德州,如今安放在書架上整整五十載了,我保護有方,仍如新買的一般。友人看見了,往往要借去一讀,我絕對不肯。這是當年父親為我不惜花巨資買下的,是他愛我的表徵,紀念價值無與倫比。
小時候我很怕父親,因為他身材魁偉,不苟言笑,跟他在一起,總覺得渾身不自在。雖然知道父親愛我,他常常摟抱我,親吻我,但我不習慣,總是一聲不作,不久就跑開了。
在父親面前,我是個安靜的孩子,其實背著他,我愛說愛笑,活潑得很。記得讀小學的時候,同學給我起了一個外號叫「尖咀雞」,因為我跟同學爭吵,一定要取得勝利才罷休。在課堂舉手發言我一定是第一個,然而在父親面前,卻如一隻膽小害怕的老鼠。
我是家中的老大,父親壯年時,弟妹們均在稚年,所以父親的一切我知道得最清楚。父親望女成鳳,但我的數理化學科一直是劣等,令父親失望了。我居美已半世紀,講寫中文也都退化了。我將中文字典、放大鏡、老花眼鏡,全都放在桌子上,利用一天的時間完成此篇短文,希望讀者能從此文得知他的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