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本法師
接著說明四禪的修證相,如《大智度論》偈語所說:「聖人得樂定能捨離,其餘之人很難捨離;若是能知樂定過患,得見安然不動大定;前諸禪的憂喜已除,樂定之苦今亦能斷;因能捨念獲清淨心,就能進入第四禪中;由於三禪中的樂定,被無常所動故應棄;在欲界中已斷憂惱,二禪中已斷愛著苦;是故今日佛世尊說,第四禪中之諸相貌;即是先斷初二禪苦,次則斷除三禪樂苦。」
依偈語所說,若能捨棄三禪的樂定,就能進入四禪的境界。四禪的證相,也從名稱意義,修習方法、四禪發相等三部分來說。
第一、名稱意義:四禪的定,是由不苦不樂、捨、念清淨、一心等四功德支所成,故名四禪。它屬於無覺無觀三昧及聖默然定,也叫做不動之定。《地持經》稱四禪為捨俱禪,因四禪的禪定發生時,沒有苦樂之受,只有與微妙的捨受一起發,且此定和捨根相應,所以叫做捨俱禪。
第二、修習方法:修習四禪的方法,就是要捨棄三禪的過患。依上面偈語所說:「三禪的樂定,聖人能夠捨離,而其他人要捨棄則很困難。若是行者能夠知道樂定的過患,要見到四禪不動定的大安穩才行。」這首偈語,是佛陀說明修四禪的方便,因為行者想要獲得四禪,一定要能夠見到三禪的過患才行。
三禪的過患是什麼呢?最初想得到樂定時,是一心一意精進不懈的求取,非常辛苦才證得。證得之後,既要小心守護,心中又生愛著,實在也很辛苦。而一旦因無常失去樂定時,更會懊惱不已。所以經中說:「第三禪的樂定,由於無常的變動而苦惱不已。」此外,樂定還會覆蓋住行者的心念,而使行者心念不清淨。
因此行者深深見到三禪樂定的大苦惱之過患,就應該一心厭離此樂,而求四禪不動之大定。
要進入四禪的定境,應具足「厭三禪為苦、粗、障,欣四禪為勝、妙、(出)離」的六行觀法。
行者見三禪樂定為苦患,所以,一心專念四禪功德,一心捨離此樂,而求四禪不動的大定。捨離方法,如前所說,以不受不執、訶責、觀心法來破除。
四禪發相,同前面三禪一般,可以從六個角度來說明:一、四禪發相;二、四禪支義;三、因果體用;四、說明深淺;五、說明進退;六、說明功德。(待續)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