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之珍--夢落瀟湘竹筆筒

慧珠 |2005.10.17
482觀看次
字級

文具筆筒出現於晚明,在當時又稱為「筆尊」,大的則稱「筆鬥」。

明代文人雅士以樸素自鳴清高,取素竹製筆筒。明末文士更因欽慕田園詩人陶淵明、魏晉名士、竹林七賢等的「氣節」、「君子」、「隱逸」,寄情於竹刻筆筒,於是這份夢想期盼飛上了明清文人雅士的桌案。

由於筆筒的風行,當時一般的工匠也窮極工巧刻製,更有文人親自捉刀,甚至於有自製成癖者,令人嘆為觀止。

最早的筆筒為嘉定竹人所製,之後逐漸有木、陶瓷製成,也有用玉石、樹根、雕漆、象牙等材質的製作。屠隆對竹筆筒特別推崇,他的《文房器具箋》說:「筆筒,湘竹為之,以紫檀、烏木稜口鑲座,餘不入品。」明文震亨《長物志.器具.筆筒》亦云:「筆筒,湘竹栟櫚者佳,毛竹以古銅鑲者為雅。紫檀、烏木、花梨,亦間可用,忌八稜、菱花式。」

晚明知名竹刻家嘉定三朱和金陵濮仲謙,都曾雕製竹筆筒,深為當時文人所喜愛,也成為後世文人珍藏的對象。

朱三松以鏤雕和浮雕技法刻製的「青松高士竹筆筒」上,古松枝葉繁茂,爭穿奇岩而出,松下石台酒一壺,長髯高士倚石翹首而坐,神態悠然,前方紋飾左下方不醒目處,可見落款「三松」。

「竹刻竹節筆筒」為明晚期濮仲謙其代表作品之一,直筒形,外壁淺浮雕竹枝圖,雕工精湛,與眾不同。

清初名家周顥在竹上刻竹,將文人愛竹的逸興發揮極致,被譽為「氣含淇澳,夢落瀟湘,真有筆到興隨之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