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玉器的紋飾,是在商代晚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早期還有一些延續自商代晚期的單陰線紋飾,但是西周玉工很快地就發展出自己獨特的雕琢方法,形成自體性的紋飾風格。這種獨特的時代性特色,就表現在斜砣工具的使用與紋飾的風格上。
一、斜砣的使用
斜砣的形狀與一般的砣具一樣,都呈圓盤狀的造形,但是它的邊緣為傾斜的薄刃,所以稱為斜砣。斜砣也是安裝在砣機上使用,透過玉工交互踩著踏板的力量,帶動旋轉桿使斜砣來回轉動,搓磨解玉沙以磨耗玉料,達到雕琢的目的。
由於斜砣的邊緣是傾斜的刃邊,與玉料的接觸面是一邊平直、一邊由深至淺的坡面,當它採連續雕琢的方法,將短線段連接成長的線紋之後,其線紋並不像用細砣雕琢的陰刻線紋般,由上至下、垂直地深入玉質之中,而是兩側間距較寬、線紋底部呈現由深至淺的坡面狀線紋,俗稱「斜刀」。
例如在陝西省扶風縣楊加堡四號西周墓所出土的鳥形珮,玉質呈青白和黃褐的多色玉料製作,鳥嘴向前伸長,猶如釘子頭的形狀,胸腹朝前鼓起,身體和鳥尾向後拉長,足爪收於腹部底下,做成蹲伏狀的姿態。玉工在它的表面雕琢了圓眼和波狀冠羽,以弧線和短平行線示意的足爪,以及由渦紋和長平行線所組成的翅膀及尾羽,每一條線紋都呈內深外淺的坡面狀,正是典型的斜刀紋飾。
二、內細外粗的雙線紋
西周玉工除了使用斜砣來雕琢紋飾之外,從商代晚期沿襲下來的細砣,也被廣泛地運用在紋飾的製作上,而且西周玉工將這兩種工具一起使用,創造出內細外粗的雙線紋,成為西周時期最富特色的紋飾。
筆者根據某些尚未完工的半成品所作的觀察發現,此種內細外粗的雙線紋大約經過下列三個工序:
(一)細砣定位:玉工將原始的玉料切磨成所需要的造形之後,用細砣在玉料的表面上雕琢淺而細的陰線,作為定位的線紋。
(二)斜砣深刻:在細砣定位之後,玉工用斜砣在淺細的陰刻線上加以琢磨,逐漸雕琢出內深外淺的坡面狀線紋。
(三)細砣加琢:等斜砣雕琢好坡面線紋之後,玉工再用細砣於坡面寬線的內側,加琢一條細陰線,即可組成為內細外粗的雙線紋飾。
以細砣和斜砣並行雕琢的雙線紋,具有豐富紋飾的效果,而細線和粗線的組合,近似副紋與主紋的搭配,在繁複的線紋之中,讓紋飾的構圖仍然具有清晰的形象。尤其是內細外粗的雙線紋,常常在器表上作大弧度的彎轉,坡面狀的線紋會折射出不同的光線,使陰刻的線紋產生流動的感覺,形成一種流暢生動的風格。
例如陝西省扶風縣齊家三十四號西周墓所出土的團鳳鳥紋玉佩,質地已經白化,表面附著少量的褐色有機質,它的器形為片狀的方圓形,居中處透穿一個繫帶孔,表面雕琢一鳳鳥,鳥首位於中孔外側,身軀沿著圓孔向外環繞。內細外粗的雙線紋,會配合不同的角度,反射不同的光線,在玉器表面上產生光影流動的效果,使平面的線刻紋飾附上生動流暢的美感,成為西周紋飾的主要特徵。
到了西周中晚期以後,斜砣的使用有逐漸減少的趨勢,代之而起的是用細砣雕琢的平行雙線紋。這種雙陰線不再作大弧度的彎轉,不僅線紋的走向趨於迂緩,線紋的排列也比較緊密,這個現象透露出一種訊息,就是玉器紋飾的風格已經開始朝向下一個時代風格轉變。
西周玉器的紋飾,因為斜砣的使用而開創出「內細外粗」、「流暢生動」的嶄新風格,其獨樹一幟的特色,更成為我們識別西周玉器的一種符號。下期將繼續介紹春秋玉器的紋飾,從時代的演變與區域的殊異性中,分析春秋玉器的紋飾特色。32
【圖片說明】
圖一 
此件西周玉鳥呈蹲伏狀的造形,表面用斜砣雕琢圓眼、冠羽、翅膀、足爪及尾羽,內深外淺的坡面寬線紋,正是西周紋飾的特色。
圖二 
此件西周玉璜的紋飾尚未製作完成,從陰刻細線與坡面寬線並存一器的現象中,可以看出西周玉工從細砣定位、斜砣深刻到加琢細紋的過程。
圖三
此件西周玉玦表面雕琢四組連身龍紋,每組龍紋由雙陰線所組成,線紋迂緩、布局緊密,呈現出向春秋早期演變的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