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偉與同仁的論文登上美國《科學》雜誌。圖/新華社
文/記者陳芳、喻菲、徐海濤、董瑞豐
在實驗過程中難免有讓人灰心喪氣的時候。潘建偉說,做自己喜歡的事需要耐心,欲速則不達。「我願意循序漸進地學習、工作。成功了,當然很高興;不成功,也不覺得失落,就再來一次。關鍵是享受這個過程帶來的樂趣。」
「追求量子物理的奧妙,能讓人獲得內心的從容和安寧,如同陽光燦爛的春天,走在青草地上般心情愉快。」他說。
潘建偉是愛因斯坦的崇拜者,大學時就喜讀《愛因斯坦文集》,「愛因斯坦的散文是最深刻、最美的,對於我,那就是天籟之音。」
「研究量子物理對我的性格、思想產生了影響。在牛頓力學裡,0和1,黑或白,要麼絕對正確,要麼絕對錯誤。但量子力學告訴我們,對錯、好壞是很難界定的,這時人就變得包容。」
潘建偉在繁忙工作中參加了很多科普活動,還創辦了以科普為目的的墨子沙龍。他說:「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培養公眾的科學興趣,提升公眾科學素養,否則就不可能建成真正創新的國家。」
摘取物理皇冠上的明珠
時光飛逝。量子世界一如既往地怪異、難以捉摸。神奇的量子糾纏能在時空中無限延展下去嗎?
「至少現在理論是這樣的,但也許量子糾纏會受到引力影響,它的品質會下降。而通過不斷地擴展量子糾纏分發的距離,在實驗上探尋量子物理和相對論的邊界,我們可能對時空結構和引力開展前瞻性研究。」潘建偉說。
下一步,潘建偉希望在地月拉格朗日點上放一個糾纏光源,向地球和月球分發量子糾纏。通過對三十萬公里或更遠距離的糾纏分發,來觀測其性質變化,對相關理論給出實驗檢測。
「我已經四十七歲了,希望在六十歲左右退休前,把這個實驗做完。」他說。如果這個夢想能實現,潘建偉將摘取這個領域「皇冠上的明珠」。
潘建偉認為,發展量子通信、量子計算技術是國家重大需求,自己義不容辭,而把量子世界最奇怪的問題搞清楚,是自己內心的原動力。
「量子力學為什麼會這麼奇怪,這個基本問題根本沒有解決,我們可能還處於出發點上。對我來說,為什麼會有量子糾纏,是最深層次的東西,我始終沒有忘記。我把實驗做下去,將來可能搞明白。」潘建偉說。
他也認為,科學理論與實用技術不應被割裂,自己願意竭盡全力推動量子技術發展。
「用量子手段可以做很多事情,例如做原子鐘、精密測量,甚至可用來做癌症的早期診斷。操縱好量子,將為人類帶來巨大福祉。」潘建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