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系列報導5之2 家屬篇】 人生最後一哩路 道謝、道愛、道歉、道別 社工陪著感傷

李祖翔 |2017.07.18
3158觀看次
字級
愈來愈多民眾會預先安排自己的後事。圖為「琉璃殿」納骨塔。 圖/路透
社工師黃佳琦分享如何輔導患者與家屬面對臨終的安排。 圖/記者楊祖宏

《殯葬管理條例》修正案通過,確立醫殯分流政策。從今年7月起,醫院原附設殮、殯、奠、祭等設施,均須全數退出。「醫殯分流」上路後,因公立殯儀館設施服務不足,未來喪家須選擇移回自宅,或是殯葬業者的會館。如果居住大廈或公寓,相關儀式會干擾鄰里;若在空地或道路搭設靈堂,則會影響都市景觀及交通;如將靈位安置在殯葬業者私人會館,也面臨目前「台灣尚無合法會館」的問題,一旦發生意外,有求償無門的疑慮。

本系列報導將分醫院、家屬、殯葬業者、政策及宗教等五面向,呈現醫殯分流後的現象與問題,與各單位的因應解決之道。

【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未必末期,只要罹癌,就有焦慮與恐懼。」台大醫院社工師黃佳琦陪患者走過生命最後一哩路,感觸很深,尤其是46歲的鄭先生一家,整整一年,她陪著哭、陪著感傷,陪著做完「道謝、道愛、道歉和道別」等人生四道,並協助處理身後事,在母子妥善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後才安然放手。

去年4月,從事木工的鄭先生確診罹癌,因為難以接受事實,足足有一個半月的時間封閉自我,沉浸在病情、經濟收入與家庭作息的擔憂,直到體力每況愈下,太太又遭裁員,對於一雙兒女的學雜費有心無力時,才向外界求助,黃佳琦為他們找來社福單位、區公所、教育部及醫院的急難救助,甚至申請中低收入戶證明。

「社工的工作就是緩解外圍問題,如經濟、物資協助,然後照顧孩子,再深入談恐懼,包括給孩子閱讀死亡繪本。」黃佳琦的作法,就是先找資源,再趁鄭先生每周回診,前往探望一次,關心回家休養狀況,並叮囑他們拿營養品,建立連結的緊密度。

8月時,鄭先生還能生活自理,今年1月就完全失能,黃佳琦開始帶他思考後事,了解如何交代、處理,選擇醫療決策。為了撫平不安的妻兒,也帶著小六女兒替爸爸按摩肢體,邀請班上同學寫卡片祝福她爸爸,「孩子坐在床邊,一句一句念出卡片上的字,她跟我說,第一次這麼靠近爸爸。」雖然失能,爸爸的眼角還是滑出了淚水,讓孩子知道,爸爸感受得到他們所做的一切。

「我想錄一段影像,好嗎?」黃佳琦詢問太太,獲得了許可,但家屬沒有意識到影像的重要性。長達半年的練習告別,鄭先生已經沒有最初的焦慮,然而3月30日,意識清楚的他竟在一天內離世,讓所有人措手不及。雖然台大醫院「醫殯分流」正式上路前就已實施,但有社工及「善願愛心協會」的協助,後事沒有想像中的不便,過程順利、圓滿。

黃佳琦說,鄭先生是很好的人,太太性格也樂天,孩子們在一年內都做好心理建設,但還是有預期性的悲傷情緒。想念爸爸時,孩子用相片拼貼,寫上「我最想念的人」,發表在臉書上,讓社工知道他們會照顧自己的悲傷。不過,太太彷彿每次盥洗完,就會坐在先生曾坐過的地方,默默掉淚,當照片無法滿足思念,太太想起曾經拍過的影片,專程前往醫院找黃佳琦要。女兒有點擔心,問媽媽:「妳看照片都哭成這樣,確定還要影片嗎?」媽媽的答案卻是肯定的「我要」。

從經濟支持者變依賴者,人會想不開,甚至試圖自殺,否則要慢慢面對自己逐漸失能的事實,有社工介入,也不會立刻讓人正向,患者從病危到往生的時間還會讓家屬感到焦慮,但不論這段路多難面對,黃佳琦說,「很少有家屬完全沒有準備」,在她服務的7年裡,撫慰了多達4、5千名患者,僅有兩人用到醫院殯葬資源,其他的家屬都有準備。

醫院都希望病人得以善終,提前給予足夠資訊,黃佳琦說:「對於經濟弱勢及無家屬者,我們會提前做死亡準備,引導他們思考醫療費如何處理;對家庭支持系統較差的人或獨居者,則走公證流程,了解是否要急救、後事如何辦理及詢問有無心願,會請事務所代找公證人,協助處理相關手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