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詩偈(3)-2

星雲大師 |2017.07.04
1449觀看次
字級
基隆外木山海岸美景。圖/資料照片

我願 二之二


我願做一本書籍,
給人知識,展現真理。
我願做一片大地,
普載眾生,長養萬物。
我願做一隻皮箱,
裝置物品,提放自如。
我願做一個時鐘,
珍惜當下,心不空過。
──民國‧星雲


永不退休
文/星雲大師


人生在世生活,不管服務公職,或是私人企業,都有退休的制度;因為人的一生,數十年歲月,每天都在工作中,到了晚年,應該給予休息,所謂「頤養天年」,這是名正言順的事。
現在一些先進的國家,每個人有了職業,都樂於繳稅,為的是將來退休後可以領取養老金生活。在中國也是一直都有「積榖防飢」、「養兒防老」的觀念,這也是為了解決退休後的養老問題。
現在一般國家,有的定六十歲退休,或者六十五歲退休,甚至七十歲退休。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人生應該要有交棒、接棒的計畫,即使是在佛教裡所謂的「傳燈」,也都是為了應付歲月變遷的對策。
一般人對於退休後的人生,有的人會感覺好像忽然失去了一切,面對空蕩的生活,寂寞的人生,百無聊賴,無所事事;這樣的退休,好像等死一樣,人生失去了價值,生命好像沒有了光輝,所以就有人喊出「退而不休」的口號。
其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大自然之中,四季輪流遞嬗,行星運轉不息,吾人身為大自然裡的一分子,也應該要有「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的體認;因為人生的意義在於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因此,人生一日,決不空過,信有然也!
「朝露雖易逝,但它潤澤了大地;冬陽雖短暫,然而能銷融冰霜。」古聖先賢行願精進,不肯輕易虛擲光陰,往往堅持到最後一剎那,例如道安大師在大座說法中立化,慧遠大師在聲聲佛號中西歸,玄奘大師在振筆譯經時圓寂,佛印禪師在接引信徒時坐滅;做人,要有「永不退休」的觀念,因為生命的春天欣欣向榮,無有止盡,哪有什麼要退休的呢?
因此,所謂退休,只是調換一個崗位工作而已。你看!少年讀書,青年創業,老人傳承經驗,吾人退而不休,也一樣可以發揮生命的光和熱。
中國的孔子、西方的耶穌、印度的釋迦牟尼佛,他們到今天都有二千年以上的生命歷史,在人們的心中,他們至今都還沒有退休呢?
所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我們要歌頌偉大的人生,人生是永遠不退休的啊!




──摘自《迷悟之間》第二冊 p.236


【生活佛法】


●只要是對大眾有利、對社會有貢獻的事,應該及時把握時機,努力去創造,不要等待機緣錯失,造成終生憾事。尤其是年輕人,更應該珍惜英年大好時光,發憤圖強,不要等到白髮皤皤,才唉聲慨嘆「空負少年時」。聰明的人,不會緬懷過去,也不憧憬未來,而是及時把握現在,努力振作。
●人生沒有理想,生活會過得渙散;做事沒有目標,手腳會顯得忙亂;說話不經思考,出口常莽撞傷人。因此,凡事都要有預備,預備就是沉潛、考慮,做最周詳的計畫。關於「預備未來」有以下四點意見:
1.做好身體的修行:除了生活作息正常、適當運動、保持心情愉快之外,不侵犯其他生命、經常做好事,能為未來的身體鋪好健康的大道。
2.做好口舌的修行:每個人都喜歡聽善言,一旦遭人惡言相向,不是瞋目切齒,就是傷心難過。人同此理,情同此心,經常站在對方的立場設想,說讚歎語、鼓勵語,不但能獲得人緣,更能激起對方的信心。
3.做好心意的修行:EQ高,處事才能圓融;內心平靜,事情才容易成就。將心胸打開,不在人我是非上計較,煩惱自然能減少。
4.做好當下的修行:有的人理想很高,但是往往無法成就,原因就在於不能把握當下成事的機會,總是抱著「這山看著那山高」的心態,結果卻是「到了那山沒柴燒」。其實,做什麼事情都可以有成就,就看我們當下是否能用心。




──節錄自星雲大師著《人間佛教語錄》中冊〈生活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