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張廷鋐
眷村裡頭的長廊,只是各戶的再使用率不高,仍圍起圍欄。
文╲張廷鋐
位在大肚台地西麓的牛罵頭,早在漢人移墾之前,即有平埔族的拍瀑拉族Gomach(牛罵頭)社在此開墾,因而得名;清雍正年間,閩粵漢人自唐山渡台並向平埔族租地開墾,直至乾隆年間規模漸盛,而成街肆;乙未割台後,清水首任街長因牛罵頭鄰近鰲峰山下的埤仔口泉水質清澈,遂改名為「清水」。
歷經二次世界大戰動盪,台灣於民國三十四年光復,而後國民政府帶來大批軍民播遷來台,為使渡台國軍軍心穩固,婦女反共聯合會主席蔣宋美齡發請民間捐款,於各地興建軍眷住宅,在此一浪潮下,清水也有多處眷村因應而生。
忠勇村、信義村、和平村、陽明新村、果貿一村、銀聯二村及慈恩二十村等七個眷村,先後出現在清水的街廓,只是隨著時間推移,眷村人口逐漸外流,日益荒廢的舊眷村難免成為眾人眼中的破窗之地。因而一棟棟傳統眷村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集合式大樓水泥住宅。
幾間位在港區藝術中心附近的舊房子,在數年前因緣際會之下保存了下來,透過一次次公部門與在地文化團體舉辦的活動而凝聚人潮,逐漸成為在地的文化創意市集,成為文化亮點。
去年梅月與友人來到清水眷村文化園區走踏,或許是遊客量少導致區公所對於景點的建設著墨不多,卻也讓老房子增添了幾分真實;或許是許多的或許,在地的文化團體更得要用心經營,才能讓亮點得以持續。
後記:文章完成後的幾個禮拜,看見在地的國會議員用心的找來文化部長一起到清水眷村文化園區走踏,期能將本地塑造成國家級的眷村文化園區。筆者以為此舉乃是美事一樁,但希望在國家級的眷村文化園區來臨之時,本地的眷村街廓還能原汁原味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