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維摩經》第九品〈入不二法門〉
圖/Barry Lee
文/Maple Day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維摩經》第九品〈入不二法門〉
近日有感:甚麼是幫忙?當別人跟你開口尋求幫忙,你去做那就是幫忙。別人沒有開口,你看到或覺察到一些狀況,你去做,那是出於你自己的善意、人道、責任,或者雞婆,那就不是幫忙,別人也沒有義務要對你感謝,他會謝謝,那也是他的自覺與善意,他不謝謝,也沒甚麼。
所以去做甚麼之前,衡量自己的意願與能力,甘願做,甘願受。
我們凡夫的心,總將「幫忙」歸於正道,是善舉,將「不幫忙」視為不善的自掃門前雪,將善與不善,分得很清楚,你我都有這樣的經驗,看電視劇,小時候問父母劇中人是好人還是壞人,長大後還是忍不住問旁邊人,或者自問自答,他是壞人嗎?
善與不善的觀念,只存在形而下的世間,不取善與不善,不取著於相,若取著於相叫執著。真正進入不二者,善與不善兩頭都不起。
一直以為的善,不善,其實不該執著,就以幫忙這件事來說,你以為的善意幫忙,事後,萬一他罵你,說你壞了他的好事,該當如何?你究竟是善還是惡?又比如,有人開口要你幫忙,但你知道幫他是害他而拒絕,當事人不知而怪你,旁人不知,而責備你,又該如何?
看到這個故事:前往西藏拉薩的途中,在一個鄉下地方遇到一位西藏阿媽,她央請陌生旅人,帶著她辛辛苦苦積攢的五百元去給在拉薩工作半年的兒子,原來西藏阿媽沒有電話也沒有手機,拿出一張皺皺的紙,上面一行地址,看來像是拉薩的飯店,那是她兒子工作的地方。這半年,是她第三次托求在路上巧遇、前往拉薩的陌生旅人,將錢帶給她兒子。
這忙,幫?不幫?誰能狠心,拂逆思子心切的阿媽呢?但怎能確定那地址能找到她的兒子呢?沒找著,這錢要怎麼還給在這偏遠深山的阿媽呢?
從這件事來看,善,不善,幫,不幫,並非站在相對立面,要做到無相,無執著,不在外表追求道德行為。
我的理解是初心,同意幫忙,就要甘願承擔後果,也許事情會因環境、人、地,隨時改變,導致事情結果非我們所願,只要自己無愧,就好,有時,也是一種忍辱的練習。
故事是,陌生旅人取了這五百元,前往地址上的飯店,找到作學徒的阿媽兒子,生活十分清苦,旅人對他轉述母親的思念與關懷,並問起,之前的兩次錢都拿到了嗎?
阿媽兒子點頭,連同這次,三次的錢都拿到了,陌生旅人都將一位久違的母親的心帶達,放在兒子的手掌心上,慈心即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