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Pexels
文/若晴
退休前的我,長年在教學與人互動的環境中工作。習慣了講課、回答問題、與學生和同事交流,那些你來我往的互動,是我日常生活中最自然的一部分。也是在那樣的互動裡,我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價值與活力。
然而,退休之後,一切似乎靜了下來。我開始透過寫作延續分享的熱情,將生活觀察、人生感觸與心情點滴化為文字,期盼仍能與他人產生共鳴。但我發現,這樣的交流少了即時的回應與眼神的互動,雖然有讀者留言,也有朋友按讚鼓勵,卻總覺得少了些什麼——那股「人氣」與現場感。
白天多半時間獨處,直到傍晚老公回家,才終於有人可以說話,這樣的落差,讓我感到難以適應。原來,說話不只是溝通,更是一種情感的流動與心靈的釋放。
前幾天,我回到原本任職的單位探望老同事,大家仍舊忙碌,我也沒多打擾,只是寒暄幾句。但那短短的對話,卻像久旱甘霖般滋潤了我內心的乾涸。
走出辦公室時,我心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是不是應該再找一分能與人互動的兼職工作?哪怕只是兼差、義工,或是每周幾次的小任務,只要能和人說說話、交換想法,或許就能為生活注入不一樣的光采。
退休不代表與社會脫節,更不是與孤單的妥協。我相信,只要我們調整步伐,走進人群,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與溫度。現在的我,正思索著下一步,也許,那是一條重新「說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