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子菩薩曰:罪、福為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維摩經》第九品〈入不二法門〉圖/Barry Lee
「師子菩薩曰:罪、福為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維摩經》第九品〈入不二法門〉圖/Barry Lee
「師子菩薩曰:罪、福為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維摩經》第九品〈入不二法門〉
「你經常這麼憤怒,一定很累。」老太太對陪她一起來修道院的馬丁先生說,說完後,噙著淚,轉向引致馬丁憤怒的希修女,平靜地說:「至於妳,我決定原諒。」
希修女,在這間收容失足少女的修道院服務,並將少女所生不名譽的私生子,轉賣到美國,超過半世紀之久,許多孩子回來找媽媽,媽媽來詢問孩子下落,幾番折騰,從未果。
終其一身懷著罪惡感的老太太,始終無法得知五十年前在修道院被領走的兒子之音訊,直到她遇見馬丁,在這個受過高等教育、不信上帝的記者協助下,來回跑了超過一萬多公里的距離,繞了一大圈,才知道,兒子在病逝前來過修道院會晤希修女,最後還葬在修道院,就是期待親生母親有一天能來這裡找他。知道真相的希修女居然自始至終都三緘其口,未曾透露真相,讓這對母子終究緣慳一面。
無怪乎,馬丁激動得不顧禮俗,衝去斥責坐在輪椅上的希修女,她也不甘示弱的說:「我一輩子都克己與禁欲,那是她們的報應,應受的懲罰。」看到這裡,我忍不住喊了「天啊」,原來憤怒的不是馬丁,是希修女!克己與禁欲是對信仰虔誠與忠貞的表現,她卻拿來尺度眾生,睥睨那些在欲望前投降且貪戀的少女,更自以為是地扮演上帝,私自操弄了許多人的命運──看到這裡──前BBC記者馬丁希史密斯採訪撰寫的真實故事《遲來的守護者》──我啞然了,震動不已。
「我一輩子都克己與禁欲,那是她們的報應,應受的懲罰。」腦海裡不斷地迴旋這段話,原來最最憤怒的是希修女,她的「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障礙了成千上百的天倫情,如果依照《長阿含經》第八卷所言:「謂三不善根:一者貪欲,二者瞋恚,三者愚癡。」失足少女或犯不善之貪欲,那這位本該博愛世人的修女豈不也有瞋恚之罪?前者還自覺,後者卻不知不覺,究竟誰的罪比較大?
我不敢也任意判斷他人罪過,倒是從《維摩經》第九品〈入不二法門〉的一段話看見了老太太的身影:「師子菩薩曰:『罪、福為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甚麼是罪?甚麼是福?罪與福真是那麼對立的二分法嗎?當少女與鍾情對象在愛欲中翻雲覆雨的當下,那是幸福,殊不知也埋下了惡因;而將自己奉獻給信仰、給世人的修女,善心卻失之偏狹;每一個「當下的罪、福」只是一念之間,是自己的心念與行為導致,了解了這個道理,就是金剛慧──
這位書讀不多,少女時期因懷孕被逐出家門,找兒子找了五十年的老太太,得知真相的瞬間,眼淚像落地的珍珠,含著哀戚卻又無敵的金剛慧,她明白希修女「經常這麼憤怒,一定很累」,於是,選擇原諒;反而陪她找兒子、事不關己的馬丁,卻忿忿不平地留下這句:「我不原諒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