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三十六歲護理師蕭小姐,發現子宮肌瘤已三年,卻因工作忙碌而忽視,甚至每天出血,自嘲「月經」變「日經」。由於貧血狀況嚴重,臉色蒼白的她,被同事取外號「白雪公主」;明明沒懷孕,卻大腹便便,像懷孕五個月的孕婦。就醫檢查,子宮肌瘤已養大到十六公分。
三十二歲上班族楊小姐,月經期間屢次發生經痛、頭暈甚至出現大量經血等狀況,嚴重時曾因貧血而昏倒,就醫後發現是子宮肌瘤作祟;醫師以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密密麻麻布滿肌瘤。確診至今長達五年,因體質導致肌瘤不斷生長,治療過程中曾嘗試止血藥、口服避孕藥、黃體素藥物,甚至也曾裝置子宮內避孕器及進行兩次手術,都未見改善,讓她相當困擾。
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醫師洪煥程表示,子宮肌瘤是婦科門診中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好發於三十到四十五歲,據統計約二成五婦女患有子宮肌瘤,亦即每四人當中就有一人罹患。
洪煥程說,治療方式分手術及藥物治療兩種,前者包括子宮肌瘤切除或子宮切除,但多數患者對「保留子宮」意願相對較高,加上考量手術會造成子宮受損或器官沾黏,因此臨床上以使用藥物治療者較多。他建議蕭小姐先服藥控制,同時調養身體後再開刀,使用新型口服藥兩個月後即可進行手術,上月已將肌瘤順利切除。
高雄醫藥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莊蕙瑜表示,建議楊小姐使用新型口服藥物治療,一次療程為三個月,至今已完成三次療程,除了貧血狀況獲得改善外,超音波也顯示肌瘤明顯縮小,甚至部分較小肌瘤也都消失,後藉由子宮鏡手術將部分已縮小肌瘤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