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危機

文/星雲大師 |2017.05.17
1518觀看次
字級

文/星雲大師

無論國家也好,團體也好,個人也好,難免有「危機」;危機也可以成為「轉機」,所以不管危機或是轉機,都是機會。但你有看到危機,才有轉機,若你看不到危機,就不知道轉機。

佛教在世間流傳數千年,尤其在東傳中國兩千多年來,歷經數次教難,每次都能化危機為轉機。現在佛教的弘傳雖然十分興隆,但內在卻潛藏著危機,佛教的危機在於:

一、沒有教主:佛教的寺院道場,應該供奉教主才對,但眼看現在的寺院,慢慢走上捨棄教主釋迦牟尼佛,而轉為供奉阿彌陀佛、彌勒菩薩、觀音菩薩,甚至文殊、普賢、準提菩薩等。雖然現在也有一些寺院供奉釋迦牟尼佛,但是早晚課有稱念釋迦牟尼佛的名號嗎?平時開示有講說釋迦牟尼佛與大眾的關係嗎?反而觀音的靈感、彌陀的靈感到處流傳。往昔的佛誕節,寺院道場莫不隆重慶祝,如同父母生日一樣,現在的佛誕節大多還是虛應故事一番。當一個宗教,到了不以教主為中心的時候,這一個宗教還不夠說明危機已現嗎?

二、沒有教義:現在的佛教,雖然也在印行大藏經,也經常召開學術會議,但是大家需要的佛教究竟是什麼?家庭需要的佛教究竟是什麼?一般社會所需要的佛教究竟是什麼?在過去,所有的寺院都是努力宣揚五戒十善、因果報應、善惡業力等,現在大家好像都從佛教裡畢業了,所有人間所需要的佛教課本,都將它束之高閣,雖然也有人倡導人間佛教,但寺院都有普遍奉行嗎?

三、沒有僧團:當初佛世時,出家人都有「六和僧團」的組織,就是在中國大陸,所謂「叢林」寺院,講究掛單集眾,一住就是數千人。而今過去的盛況在哪裡呢?佛光山雖有千餘僧眾,也不能以此為傲,因為普遍的道場已經失去了以僧眾為主的傳統,現在的寺院不是忙於彼此的應酬,就是忙於經懺佛事的應付,對於集眾共修,對於以大德為中心的修學,到底已經不如當初了,不得不令人憂心。

四、沒有組織:上面所說的是沒有「三寶」,現在說到沒有組織。教會沒有統一的力量,僧侶沒有組織的系統,寺院也沒有大小的分別,誰也管不了誰。在國家政府沒有宗教法,在寺院裡沒有共修規約,也沒有叢林規約,一個初學的僧侶,沙彌十戒都不能遵守,過去所謂出家「先要五年學戒,方准聽教參禪」,現在已經不實行這一套了,這還不夠看出佛教的危機嗎?

五、沒有革新:世間任何事「法久弊生」,一間房屋還得年年油漆粉刷,給予更新;一件衣服,也要天天換洗,加以換新。這麼龐大的佛教,任它暮氣沉沉,沒有制度,沒有人才,沒有革新的理念,還能不叫人擔憂嗎?

六、沒有團結:佛教的危機中,最嚴重的,當數佛教的僧侶之間沒有團結,沒有合作,沒有和諧,沒有動員。佛教有南北傳的歧異,有顯密的不同,有新舊的分別,因此把力量都分散了。反觀世間上,現在歐洲的小國家慢慢增多,他們看出危機,所以合作組織歐盟;一些不同的少數民族,也慢慢覺醒,知道要組織少數民族共同體。可是佛教的未來希望在哪裡呢?我們希望佛教的危機,也能成為轉機。

──摘自《人間萬事》第十二冊 p.168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