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我的歌】 思想起與月琴

文/曹郁美 |2017.05.15
5520觀看次
字級

文/曹郁美

當鄭怡高拔一聲「再唱一段思想起」時,你就知道〈月琴〉來了!

這首歌是蘇來創作於一九八○年左右,原是寫給李建復的,鄭怡瞧見了愛不釋手,自認為「我比李建復適合」,硬是「橫刀奪愛」過來。尤其是首句像飛機畫破天空般地飆揚:「再唱一段思想起」,然後才平緩地進入整首歌,正是她的創意,證明了她是個有自信、有想法、有能力的歌手。這首歌果然一炮而紅,總算無負蘇來與李建復的「讓賢」。

蘇來為何創作這首歌?不,應該說賴西安為何寫這首歌詞,然後交給蘇來譜成曲?現在談談賴西安。他是在羅東任教的國文老師,因喜好文學而投稿了許多歌詞給新格唱片,知名度最高者應屬〈月琴〉與〈廟會〉(王夢麟唱)、〈散場電影〉(木吉他唱)。

單看〈月琴〉與〈廟會〉的歌名,就知道賴西安是個熱愛鄉土文化,反芻之後訴諸筆端的文字創作者,因此多年後他辭去教職專事寫作,以「李潼」為名寫下許多令人驚豔的少年小說就不會太驚訝。他曾獲得幾項文學獎,又以十六本「台灣的兒女」系列(圓神出版社)為人稱道,此外《少年噶瑪蘭》一書還譯成日文。二○○四年他癌逝,得年五十二;寫歌詞的賴西安,創作散文、小說、劇本的李潼,永遠令人懷念。

賴西安為何寫〈月琴〉?其創作動機我們未必清楚,但由上述的分析可知他向來關懷人文與土地,陳達抱著月琴唱一曲〈思想起〉,想必也引起他的感喟。

〈思想起〉是流傳於恆春的民歌,當地著名的曲調還有〈四季春〉、〈五空小調〉、〈牛母伴〉、〈楓港小調〉、〈守牛調〉、〈平埔調〉等。

關於〈思想起〉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是說清初來自廣東汕頭的移民巫阿東、巫永生父子,與同鄉多人在跳石山頂燒木炭為生,每當黃昏日落,翹首西望,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因而唱出了〈思想起〉;另一說法是,由西部平原到恆春半島開拓的人,也因思鄉而唱起來。故歌詞每一句皆以「思想起……」為開頭,是有其實質意義的。

〈思想起〉本是藉口耳之間傳唱的民歌曲調,名稱原也是口語的,經識字的人揣摩口音及含義,寫成文字就不太一致,有寫成「思想枝」、「自想起」、「思雙枝」、「樹雙枝」,以及最常見的「思想起」,若按閩南語的語音來看,似乎都不盡準確。是否原來也含帶有汕頭口音的成分?尤其果如傳說所言,它是鄉愁之歌的話,為什麼偏偏沒人寫成「思鄉起」?當然,比較之下,還是以「思想起」的詞義較具意趣情韻。

以上資料參考了曾任成大中文系、現於台南大學任教的胡紅波教授,其論文:〈由民間文學觀點看「思想起」的演化〉。胡教授是誰?他就是楊弦剛出版《中國現代民歌集》時,在《中央日報》發表一篇〈「民歌」不是這樣〉的作者,時為一九七五年。

當時胡教授還年輕,已進行樂府詩、俗文學的研究,他毫不客氣地批評「民歌」一詞的濫用。在他認為所謂「民歌」有幾項要素:口傳的、鄉土的、複沓的、樸素的、集體的、自然的、流傳的。〈思想起〉是民歌,〈月琴〉怎麼能算呢?它根本是流行歌曲啊。

胡教授顯然是「正統派」,主張「民歌」一詞必須依循軌範,不可混淆視聽,因此他在寫給我的信上說:「〈月琴〉很好聽,但它不是民歌。」

那麼該叫什麼好呢?在筆者看來用「校園歌曲」也有問題,它並不只是流傳於校園,並且當時鄭怡已由台大畢業,也不再是「校園歌手」了;還有人當和事佬給了它一個名詞:「校園民歌」,這是目前比較折衷的說法;更有人主張應回歸它的原始名詞:「大專青年創作歌謠」,這……有人願意這樣叫它嗎?不嫌麻煩嗎?

〈思想起〉喚醒我們對民間歌謠的重視,首先要感謝許常惠教授,是他發現了一位不識字、未學過樂器,卻是真正的唱遊詩人──陳達。

許教授從台北提著笨重的錄音機,遠赴屏東的恆春,採擷陳達的自彈自唱,把他那樸質而滄桑的歌聲、自編歌詞的拙趣,全都錄下來。甚至把他帶到台北來演唱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許教授真是愛才惜才之人。另外要感謝林懷民老師,是他在舞劇《薪傳》中以陳達演唱的十聯章〈思想起〉作橋段,表現先民渡黑水溝、唐山過台灣之艱辛。

以上種種,讓我們在物質欠豐的時代裡,擁有一絲文化的想像與追尋,是多麼美好的記憶!

〈思想起〉還有一個特色,那就是常以「伊嘟」、「哎喲喂」作為壯聲辭,使整個曲調充滿纏繞與趣味。

再說〈月琴〉的作曲人蘇來,他的音樂創作經常結合了文學與音樂,他本來就是個文藝青年,雖然大學讀會計但立志當作家,不意走上了音樂之路。最知名的例子,是他特別喜歡拿席慕蓉的詩譜曲,例如〈讓我與你相遇〉、〈生別離〉、〈一棵開花的樹〉等。這回賴西安的詞經由他的Do Re Mi,再加上鄭怡強烈的個人風格,使得這首〈月琴〉,彷彿讓我們眼見、耳聞陳達的一頁傳奇。

鄭怡與蘇來也曾是當紅的廣播人,前者在中廣主持《綺麗世界》,後者在警廣、飛碟等電台,皆培養了大批粉絲。鄭怡移民加拿大十餘年,開了麵包店,自嘲每天的日子是「賣麵包」與「罵小孩」,因此聲音依然宏亮;蘇來則雲遊四海,已少有新作了。他們一接到「召集令」就趕回台灣參加演唱會,讓人回味那段美好歲月,以及難忘的〈月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