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師資培育機構助理教授寫的,所謂「辦學績優」的明星私校,不單在中小學階段,均可以智力或性向測驗篩選學生,更可在校內以能力分班,學校甚至與校外補習班策略聯盟,讓精英集中的好班學生,在校內便得享受最佳的教學資源,而這些在公立學校,根本是違反法令。
筆者曾做為公部門的承辦人,看到這樣的訊息,其實內心感慨良多,一則在於,其實私立學校非但不能以智力或性向測驗篩選學生,更不能違反常態編班原則,而實施能力分班,教育部的教學正常化政策,其實是不分公立與私立的。
就讀私立學校所謂的「好班」或「資優班」,是否就如同所宣稱的「可獲得最佳的教學資源」,也有待觀察。
私立學校的教師流動率相對較高,教學人力不穩定,著重學科學習,而較忽略學生多元的發展,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否真的適合自己的孩子,其實需要家長縝密的考量。
教育改革之際,考試招生制度和以往方式不同,普遍造成學生與家長的擔憂,擔心自己的孩子沒有辦法在制度中脫穎而出,將孩子放到私立學校,其實是一種心態的解脫。
私校強調學科與升學,藝能與活動科目的學習時間較少,有些私中一星期只有一節體育課,音樂課、視覺藝術課少之又少,學校強迫孩子留第八節,考試、上進度(其實這也是不符教育部規定的),這樣的教育環境,真的對孩子比較好嗎?
在混亂的教育制度中,不妨從理解自己的孩子著手,或許可以有另一種思惟,觀察孩子,幫助他發揮優勢、改善弱勢、鼓勵他多元學習,並找到興趣,協助他獲得成功經驗。
如此一來,在升學時,家長是否可以脫離片面的思惟,從孩子的學習風格與生活習慣,為孩子選擇較適合的環境。
鄭依琳(高雄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