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台中,日據時代有「小京都」之雅稱,不僅街道如棋盤式整齊,市區又有綠川、柳川和梅川三條景色幽美的河川流過。特別是昔日綠川可划小舟,五○年代我讀初中時,國文課本上有民國作家錢歌川〈新夏台中行〉一文,便提到綠川的小船泛舟和岸邊的綠樹成蔭。圖/丹青
故鄉台中,日據時代有「小京都」之雅稱,不僅街道如棋盤式整齊,市區又有綠川、柳川和梅川三條景色幽美的河川流過。特別是昔日綠川可划小舟,五○年代我讀初中時,國文課本上有民國作家錢歌川〈新夏台中行〉一文,便提到綠川的小船泛舟和岸邊的綠樹成蔭。至於柳川,則以沿岸遍植垂柳聞名,楊柳依依景色,讓台中增添許多美麗風華。
可惜,柳川因為後來河邊安置了許多低矮違建戶,髒亂汙水亂排放,加上六、七○年代後,台中工商發展了,拓寬道路,違章建築雖拆了,卻也把河邊柳樹都砍掉了,柳川美景不再,更成為台中都市之瘤。近二、三十年來,我每次返回家鄉,見柳川河景破敗,不禁嘆息不已。有陣子,柳川河流竟被整治得不見河川樣貌,只見水泥河道,和中間一渠小小水溝,更讓人驚怒。
近年來,市政府注意到要進行柳川汙染整治及環境改善,才是挽救台中舊城頹廢、衰退現象,並注入中區新生命力的方法。於是推動採用低衝擊開發(LID)的方式,改善柳川水質現況,先進行汙水截流、礫間曝氣、攔汙清淤等整治工程,等於是將淨化過後的生活汙水放流至LID河岸空間。
最重要的更是營造親水空間,使用水撲滿、雨花園、透水鋪面及廣植喬木,地表水可滲透進土壤,打造會呼吸的河川;並在岸邊栽植楓香、黃花風鈴木、欒樹等植物,以後四季將有春花、夏綠、秋果、冬枝等不同風貌。
此號稱「柳川藍帶計畫」的景觀,在今年春節,我回台中時,已初步見到成果,雖然目前只是完成短短兩、三百公尺距離,但此段柳川的再造,已嫓美韓國的清溪川整治計畫,水面景觀的布置和夜間LED的造景,也讓台中中區再現人潮。
期盼,柳川的再造和整治計畫,能延續到整條河川以及綠川、梅川等,讓台中因著河川而更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