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台灣公共電台和HBO亞洲台聯合製作電視劇《通靈少女》,四月初在公視首播,收視率立即破二,躍升當周周日戲劇節目收視冠軍。隔日更榮登熱搜冠軍,也造成公視網路平台一度無法連線。該劇同時於亞洲二十三個地區聯播,在新加坡首播時,一舉拿下英文電影頻道收視冠軍,讓台灣電視劇走出長久低迷氛圍。
《通靈少女》導演陳和榆年僅三十一歲,卻成功創造一個既商業、又寫實故事。《通靈少女》脫胎自陳和榆三年前拍攝的學生作品「神算」。這部短片當初就獲得金穗獎學生組首獎、金鐘獎最佳剪輯獎,更奪下台北電影節最佳短片獎。這部短片原本只有三十分鐘,要發展為六集的迷你電視實有其難度;但陳和瑜仍渡過漫長艱辛的創作過程,終於在去年獲得資金開拍,並於今年完成公視播放。
這是HBO第一部由台灣拍攝的全中文電視劇,雖然是跨國際合作的作品,但幕前幕後工作的都是台灣製作拍攝團隊,平均年齡不到三十,證明台灣新世代在電視劇創意能量,不容忽視。
《通靈少女》以台灣通俗的民間信仰為題材,但卻能夠切入年輕世代的文化面向,並沒有讓台灣傳統文化氣息變成沈重枷鎖,還維持著揮灑自如的輕鬆喜劇形式與年輕氣息,反映出台灣最自然人文情懷和新世代思想。
台灣這幾年的電視戲劇節目,在日劇、大陸劇和韓劇一波波來襲之下,除了本土劇尚能苟延殘喘,台灣能夠自製節目已少之又少。電視台在考量成本和收視率下,直接購買日、韓和大陸連續劇在傳統八點檔播放。在網路電視更加方便下,民眾直接從手機下載電視劇,不再喜歡看有廣告的電視劇,以往全家一起坐在客廳看連續劇的場景早已不再。
民眾不愛看,收視率就愈來愈低,廣告也愈來愈少,電視台也愈不願意花錢去製作高成本電視劇。戲變少了,導演沒戲可導,演員也沒有演出空間,大家紛紛走出到對岸去演戲,台灣也找不到好製作、好演員,觀眾自然就愈不愛看,如此惡性循環,讓台灣電視劇發展似乎走到死胡同。
金馬獎在大陸和香港電影的環伺下,台灣電影早已淪為配角;金鐘獎是以台灣電視台自製節目為主,自然不會把獎項拱手讓人,但是就電視節目得獎名單中仍可看出,大部分是非商業電視台居多;商業電視台的電視戲劇節目得獎者少之又少。
《通靈少女》製作沒有過多的後製科技動畫,單純的以劇本和演員堆砌整個戲劇,其成本自然不會過高,這也表示台灣電視劇沒有高成本仍可以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只要導演、劇本和演員肯用心,加上好的宣傳,仍可以贏得各方關注,創造高收視率。
有人建議政府相關單位應要求各電視台不要在八點檔播放非台製的電視劇,想藉此維繫本土電視劇生存之道。但是如此保護並不能確保民眾會把遙控器定在台灣電視劇頻道上。
《通靈少女》已為台灣電視劇打通收視率的任督二脈,但能否就此重燃台灣電視劇的生機,還得看各方努力;尤其是政府能否提供良善影視環境與輔導獎勵政策,更是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