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廚餘是錯置的資源

 |2017.05.02
2182觀看次
字級

報載台北市一百所公私立學校一天就產生十噸的廚餘。這個數字還不是全台北市學校、家戶、餐廳飯店的廚餘量。若加上上述各個都會製造廚餘的單位,以全台為計算對象的話,數字必然更驚人。面對龐大的廚餘問題,可有解決良策?

董氏基金會引用台北市餐盒公會的數據指出,僅去年一年,該公會負責供應營養午餐的一百所學校,一天產生十噸廚餘,一年就是三千六百五十噸,等於有高達三噸多的食物被無端丟棄。三噸的食物數量還只是一百所學校而已,全台北市一天要倒掉多少食物,難以想像。

根據亞太糧損資料庫統計,台灣一年的廚餘量高達三百七十三萬噸,也就是每人一年丟掉近一百六十公斤的食物。

這些數字看似抽象,但若把三百七十三萬噸廚餘裝進一百五十五公斤的桶子,那麼就可以堆出六十座一○一大樓。或許真的要有這樣一座高聳入雲的「廚餘大樓」出現在台灣,國人才會正視食物浪費的問題。

任何國家和城市不可能百分之百零廚餘,除了吃不完的食物,廚餘也包括處理過程產生的果皮、根葉等生廚餘。

生廚餘的產生無可厚非,但像來自學校營養午餐的熟食廚餘就純粹是浪費食物,太不應該,必須檢討改善。據董氏基金會的報告,國人在「食育」方面的認知和落實,都有待加強。

台北市學校營養午餐之所以有如此大量的廢棄廚餘,和學校及家庭教育都有關。

都會區的孩子,家庭社經地位較高,也較易有偏食的習慣,對以健康為主的營養午餐,接受率不高;加上吃零食的機會多,就更加不懂得珍惜食物。

相較之下,董氏基金會指出,花東地區學校的廚餘就比都會區少很多,吃不完的午餐,孩子們會打包帶回家,這就是「惜食愛物」的表現。

「食育」的方式很多,不只是打包而已。近年很多學校開始認養農田、菜圃,或在學校開闢菜園,讓學生自已種菜,透過「自己的蔬菜自己種」方式,讓學生了解食物產生過程的不易,也領悟到「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意義,自然建立起減少浪費食物的心態。

但食育不能只從後端的「熟食」著手,更重要的是前端的烹煮適量,吃多少煮多少是基本觀念,也是減少食物過剩的最有效方法。

工商業社會,很多婦女也要在職場打拚,或許沒有能力餐餐適量,而必須一次準備多一點。但廚餘不但是浪費食物,處理不當的話,也會造成環境汙染,甚至危害健康。多年前發的「餿水油事件」,就被懷疑是從廚餘中提煉製造次級食用油,危害消費者食的安全。

也可借鏡國外處理廚餘的方式。很多歐美國家轉作生殖能源發電用;日本則在家戶推廣「處理機」,可以直接磨成粉後烘乾,當成花草肥料。韓國則是採「以價制量」的收費制。

「廚餘不是垃圾,而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唯有建立這種觀念與相對應的配套措施,才能減少食物浪費,建立珍惜糧食的正確做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