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三國人物》 劉禪、黃皓與劉諶

吳桃源 |2007.05.03
1707觀看次
字級

 
劉禪小名阿斗,按《三國演義》的說法是這樣:其母甘夫人曾於夜間夢見自己吃掉了天上的北斗星,因而懷孕,故以此乳名喚之。

此外,羅貫中亦加寫了劉禪出生當夜飛來一隻白鶴,高叫四十餘聲,才向西飛去。若細算劉禪的生卒年月(西元二○七│二七一年),這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平庸之主,活了六十四歲;而那隻鶴之所以高叫四十餘聲,很多人都可以聯想到的,是指劉禪在位四十一年(二二三│二六三年)。

會用這兩個杜撰的典故來談劉禪,其實是有道理的。首先,他明明是一個讓蜀漢結束的亡國之君,可是後人卻因劉備的關係,對其出生賦予了高度的期望。可是偏偏這期望都落空了,蜀漢的國祚不僅毀在這個「扶不起的阿斗」身上,甚至當他以亡國之君前往洛陽時,還用「樂不思蜀」回答司馬昭之問,可說對蜀漢之無情無義傷透了所有人的心。

於是從他出生時被誇大的祥瑞之兆與在位時的「平庸」表現來看,因落差太大,完全不符眾人對劉備兒子的期待,乾脆就把「扶不起」與「樂不思蜀」都怪在他一人身上。

到底劉禪的表現是否平庸呢?先從他在位的前中期來看。前期(二二三│二三四年)有諸葛亮的輔佐,南征北伐,得以和曹魏、東吳兩大集團相抗衡;中期(二三四│二五三年)有蔣琬、費禕輔佐,不僅國政上軌道,而且內有董允規諫,外有姜維戍守,因此劉禪(此時已六十歲)的皇帝當得既輕鬆,又並未逾矩。

當然有人說他平庸亦不為過,因為在那麼多賢臣環繞下,他自己何必出主意?不過也有人認為一個已在位三十二年的皇帝,大部分的決策都由屬下決定,或是集體領導,內政外交均未出錯,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劉禪應是大智若愚。

最後,再看看劉禪在位的後期(二五三│二六三年),也就是蜀漢結束前的最後十年。此時不僅蔣琬、費禕、董允已死,主國事者諸葛瞻(諸葛亮子)、董厥均因資歷淺無法再進諫於劉禪,於是造成了宦官黃皓的干政(始於西元二五八年)。當時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黃皓與姜維進行的一場軍權爭奪戰,姜維無奈,只有遠遁沓中(甘肅甘南)種麥。

少了忠言規諫的劉禪終於在魏軍大將鄧艾攻破成都時,以繩子綑綁自己,載著棺材,率領群臣降了魏國。因此蜀漢的滅亡雖和劉禪後期寵信黃皓有著密切的關係,但翻開中國歷史,敗在「近小人,遠賢臣」的君主又何其多?何況與三國時袁紹兩個自相殘殺的兒子(袁譚、袁尚)、孫權暴虐無道的孫子(孫皓)相比,說劉禪「平庸」或「扶不起」,恐怕還是出於對蜀漢「恢復漢室、完成統一」的期望過高吧!

基於此,再看劉禪的兒子劉諶,得知劉禪降魏後,不僅親手殺了自己的妻子兒女,還自盡身亡,以示對先帝基業維護不力的羞慚與悲憤。與此對照,阿斗的行徑簡直不堪聞問至極,幾乎是集「不忠、不孝、不義」於一身。

但做為一個現代人,到底應如何看待這父子兩代不同的考量與結局?劉禪的投降雖毀滅了蜀漢稱霸的神話,但其實拯救了更多無辜的生靈;劉諶的自殺雖彌補了劉備「虎父犬子」的名聲,但其實犧牲了一個無辜的家庭。

劉禪失去了個人一生的名節,劉諶換取了後世永恆的追念。孰輕孰重?值得深思。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