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林聰明 南華大學校長
今年年初,德國環境部長韓德瑞克斯(Barbara Hendricks)公開宣稱,爾後德國政府活動,將不提供肉品、魚類等製品。她指出,德國必須成為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榜樣」,而且此項政策已於二○一七年一月實施。
根據農委會資料顯示,台灣在二○○六年時期的統計,每人每年肉品耗量為七十七公斤,在亞洲比大陸的六十公斤還高,而且為日本及韓國的兩倍,相對的,德國與美國每人年均吃肉量均超過一百公斤以上,可以說是愛吃肉的國家。然而為了減緩地球暖化,德國由中央政府訂定措施,並予推廣,值得我們效法。根據德國環境部聲明:「我們並不是告訴每個人應該吃什麼,但蔬食比起肉類、魚類,對地球更好。
我們希望能夠建立氣候保護的良好榜樣,提供可持續性的飲食選擇」。德國報紙《Bild》 報導指出,環境部建議公務員的膳食應選擇有機、當季、在地生產與公平貿易的食品。而今他們的菜單有多樣美味的蔬食料理,例如豆奶蔬菜麵條等。此種措施,值得我們按讚與喝采。
根據資料,由養殖、運銷至宰殺配送,一公斤的牛肉會衍生三十六點四公斤的二氧化碳,約需種植一千一百一十顆的樹才有辦法平衡回來。如以飲食方式比較,其每年的碳足跡,以駕駛中型房車來計算,根據德國食物觀察組織資料,肉食者之碳排量約為有機蔬食者的十七倍。香港素食協會指出,一位肉食者耗費的資源可以養活二十至五十位的蔬食者。有鑑於蔬食者對減碳的巨大效益,很多國家與民間已興起蔬食減碳風潮。在歐盟,其議會已公開承認畜牧業是暖化之主因,且對環境有害,有將近二十個歐盟國家已通過減少畜牧業補助法案。在德國,蔬食者人口逐漸上升,已達百分之十。
在美國,前任歐巴馬總統夫人蜜雪兒及二個女兒均成為蔬食者,美國柯林頓前總統也是蔬食的推動者,公開在媒體呼籲大眾應儘量以蔬食取代肉食。尤其是他曾患有心臟相關毛病,改裝支架,在醫生建議下改變飲食習慣,身體不只更好而且減少二十四磅之體重,讓他身心改變,如今成為蔬食之代言人。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先生亦公開指稱在地球暖化嚴峻的今天,以蔬果取代肉食是負責任的作法;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主席帕卓里博士亦請大眾少吃些肉,因為肉是排碳量高度密集的商品。他曾言:「不吃肉,騎單車,少消費,就可以協助遏止地球暖化。」如今各國相繼響應。
在比利時,其根特市訂定每周四為全市蔬食日,在美國辛辛那提市亦公開帶領市民少吃肉;在加拿大,已有上干名養牛牧主改種小麥;在菲律賓聖地牙哥市亦將蔬食列入政府施政內容;在瑞典,政府亦已正式聲明,少肉是聰明的環保行為,積極鼓勵民眾多蔬食少肉食,聯合國亦建議各國政府課徵牲畜稅。我國過去在教育部吳清基部長任內,筆者當時任職教育部,在吳部長支持下,推動每周一蔬食,也獲得百分之九十三的國中小學支持,也獲得聯合國各國的肯定。
依據世界觀察研究所於二○○八年指稱,全球自一九五○年至二○○六年,人口成長不到三倍可是肉品需求卻成長五倍。有些畜牧業者為了滿足顧客需求,增加生產力,在畜牧成長過程中,施打荷爾蒙、抗生素,食品加工用化學藥劑等導致畜牧養殖生產力大大提高,最終引發人體多種疾病,如心臟病、癌症、糖尿病、肥胖症等增加,美國醫學界現今已證實以肉食為中心的飲食習慣,會帶給人體及地球莫大傷害。
蔬食其實很簡單,只是一種習慣,讀者可以由每周一蔬食開始,慢慢適應,而進而每周二蔬食、三蔬食。逐步漸進。根據研究,每人每天採行蔬食取代肉食,可以節省一點八二公斤的二氧化碳,是減緩地球暖化最有效的行動,而且採行蔬食,不只身體更健康,地球上所有生命都會感激。
地球暖化,大家都有責任,共生共榮,期許大家逐步改變飲食習慣,為地球永續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