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姪女從澎湖來台北參加一所大學的推薦面試,陪了她幾天,見識到多錢才能考試讀書的場面。
不知道誰規定的,面試時要穿著整齊,從不穿皮鞋的她去買了一雙皮鞋,又買了一件襯衫一件裙子;我不能告訴她,穿著外表不重要,因為大家都這樣穿。到面試的學校時,發現男生女生好像要應徵空服員,每個人都盛裝出席,有些女生甚至薄施脂粉,還做了頭髮。
面試的資料最是繁瑣,要寫自傳、讀書計畫,不知高中生能寫什麼讀書計畫?在課堂上,有的研究生連讀書計畫都寫得一塌糊塗。曾經看到面試的高中生將讀書計畫寫得不錯,一問家庭背景,父母兩人都是大學教授,我雖不懷疑父母捉刀,卻確信父母難免從旁指導過。不知道要審讀書計畫的教授們在高中時是否寫過像樣的讀書計畫?
最離譜的就是,每個考生都影印了一大疊的獎狀、認證、檢定,還是彩色影印。有個朋友大手筆影印,兒子從小到大的鋼琴演奏、英語演講比賽的獎狀數不勝數,她的兒子從小學開始暑假就由媽媽陪著出國,中學以後則每年換國家遊學。
朋友的兒子學校的成績並不出色,卻順利申請上了國立大學的熱門科系。
小姪女在離島,幾乎未參加過什麼比賽,她連台北都未來過;而她同校的同學為了申請不同大學的面試,由父母輪流陪同來台北三次,來回機票、住旅館和吃飯,花錢如流水,為了申請大學,父親一個月的薪水都不敷使用。
有一次,我聽到支持十二年國教的官員說,十二國教可以有良性競爭,辦不好的高中自然會被家長淘汰,他們會搬到學區好的地方。是的,建議澎湖的漁民為了小孩要讀建中去台北植物園附近買一棟房子。官員只知道有人買萬寶龍鋼筆,卻不知道有人三餐不繼。
小姪女似乎不太進入狀況,她不知面試的教授第一個問題就要她以英文自我介紹,就這樣她被她最屬意的科系拒絕了。有人早已四處打聽過,死背下一篇請別人寫的英文自傳,那個人錄取了。
面試結束以後,小姪女說她想搭台北捷運,還有去坐一下摩天輪,她從未體驗過。啊,順便去吃炸雞,她喜歡的速食店,澎湖也沒有。
我想起自己的大學生活,不識字的母親在我每次由高雄負笈台北時,總會幫我炒麵茶,她只怕我隻身在外餓著,其他的,她關心無門,她一生都不知我到底在讀什麼書。
台灣固然不大,城鄉差距卻不小,在多元入學的冠冕堂皇理由下,似乎更加圖利了權貴後代、富豪子女。而一般的低收入戶子女,想進京趕考,門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