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江心靜以當代水墨創作〈無憂山〉詮釋單色畫之美。攝影/林存青
藝術家的心徜徉在宇宙山川萬物中,其思考在不斷創新自我超越的過程中產生質變,藝術品脫離實用性,擁有永恆的生命。攝影/林存青
文/江心靜
藝術家總是在顛覆美的定義,讓人用嶄新的角度來看待事物。
第一次看到韓國單色畫是在首爾的三星美術館,當時對戰後日韓的藝術發展,所知有限,看到一張將近一百號的油畫布上塗了單一顏色,紅、黑或是藍,震驚到幾乎後退一步,習慣看到藝術家在畫布上盡情揮灑寫實或抽象的繪畫語言,韓國藝術家把顏色塗滿算是藝術嗎?看了解說,說明藝術家透過上色的動作內省,依然似懂非懂。
後來因投入現代水墨創作,深入研究抽象藝術的發展,了解亞洲藝術家在面對抽象表現主義的藝術風潮,各自發展出回應傳統的革新道路,在台灣有東方和五月畫會,日本是具體派和物派,韓國就是單色畫。張國權解析:「日韓用反芻的極簡抽象來體現東方生命哲學的新語彙,台灣則以源自中國的東方精神自由表述求新求變。」這些前衛藝術家五十多年後受到市場肯定,在亞洲拍賣市場匯集了一股抽象繪畫收藏熱潮。
上周到香港參加巴賽爾藝博會,順道拜訪蘇富比、佳士得和保利拍賣公司,在蘇富比拍賣會預展,看到日本的極簡主義先驅山口長男的首次單色畫專拍,相當驚豔!那是一定要看到真跡,才能理解的豐富肌理,活生生的美術史,理論是死的知識,親眼看到作品的感動讓人打破陳見,張開眼睛,領悟單色畫的美感──山口長男厚塗的單色畫面,隨著不同角度看接近立體雕塑,穩重深邃。他的創作生涯是從一九二八年,在巴黎從雕塑家的工作室開始,他的紅褐和赭黃圖像,樸拙古老又有動感,象徵他在日治時期漢城出生,與韓國和中國的文化連結,單色畫深涵東方哲學的美學,與西方客觀理性的抽象美感完全不同,孤獨而頑強。
「我的創作題材總與宇宙相關。人類、動物、植物、林木、泥土、石頭以及其他存在的事物,盡皆包羅於宇宙生命之中。」山口長男的創作靈感,洋溢在他極簡抽象而肌理豐富的畫作中,筆者身處香港一座辦公大樓的房間,心卻徜徉在浩瀚宇宙中。
後來作為「物派」和「單色畫」思想指導的李禹煥,即是山口長男栽培的學生,李禹煥說明韓國七十年代單色畫緣起:「那是一個人人的生命都被極端的貧窮綑綁得無法動彈的時代,是一個抽象的時代。這就是單色畫的背景。一方面是赤貧生活引起的物質匱乏,另一方面是殘暴的軍政府;單色風格正好合適,因而有很大的吸引力。採用單色及重覆的技法作為集體風格就是為了表達抗爭的意志。」(註)
以李禹煥、朴栖甫、鄭相和與河鍾賢等人為代表的韓國單色畫運動,從創作中提煉出時代的反省與尊嚴。
藝術起源於思考,在不斷創新自我超越的過程中產生質變,藝術品脫離實用性,擁有永恆的生命,顛覆物件燃燒成灰燼的過程,即是灰燼也熊熊燃燒,在單色畫的灰燼中,看到藝術家燃燒的靈魂。
註:鄭然心《韓國「單色畫」的故事空間:
一九九二及二○一二年展覽》http://www.
mplusmatters.hk/postwar/#/ch/peopl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