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于國華 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理事長
「大學教師會研究,也必須會教學!」以教學績效做為升等依據的會議,前輩拋出這句話。在台灣,從幼稚園到中學教師都必須研習教育課程,唯獨大學教師沒有規定。教書這件事,大學教師必須自己學會;前輩因此主張,研究發表重要,追求教學品質提升的努力,更必須重視。
回想初任教職,相當困惑,如何扮演傳道授業解惑者?一位老師親身示範,給我受用不盡的啟發。
故事從認識老師說起。民國八十四年七月,我初任職報社記者,被指派採訪文建會新聞。第一天上工,前往愛國東路的文建會拜訪,有幸見到副主委陳其南。當時,社區總體營造正緊鑼密鼓,我對這項政策毫無頭緒,和副主委短暫交談,不住冒冷汗!如此重大政策竟然不懂,怎麼寫新聞?
唯勤能補拙。往後兩年,盡可能追蹤他出席活動,為自己「補課」。當時相關活動格外多,他像傳教士般僕僕風塵,四處指導、說明政策。我跟著聽演講、看社區,次數多了,漸漸掌握門道。
演講場合包括社區幹部講習、學術研討會,也有公務員訓練或公眾演說。他扮演多種角色,官員、學者、老師、社區朋友;很少見他準備講稿,但總能快速掌握現場,調整演講方式。社區總體營造在短時間內風行,除了政府傾力推動,陳其南與一批專家學者,上山下海散布操作理念與輔導社區的熱忱,是感召民眾參與的重要原因。
幾年後,陳其南轉任教職,我繼續追隨,考試入學成為弟子。上課場合,仗著聽過許多演講,以及看到不少實例,經常放言高論。面對我的自以為是,老師總能不熅不火的指出盲點。來回幾次,自傲的火焰熄了,我看出自己的淺薄,以及老師的寬廣與包容。
再過幾年,我進入台北藝術大學任教,巧合的是,辦公室與陳老師對門,每開門走出房間,面對刻著「陳其南」的名牌掛在牆上,就是一記當頭棒。「我夠資格了嗎?」每次都這樣懷疑自己。
回想老師演講與上課場合,針對一個題目,常有不同演繹。他能夠掌握聽講者的需要,調整內容;他不但要讓聽者理解,更要給予感召,引導他們付諸實踐。我歸納出三個提醒自己的重點。第一,了解學生的需要;第二,進修提升自己;第三,引導學生從內在改變。
陳老師退休,辦公室換了別人使用;開門不再面對老師名牌,當頭棒喝的震撼猶在,不斷提醒我是否夠格當老師。我沒有教學經驗,幸運有導師傳授給我「因材施教」的真諦:「材」的差異,不只在背景與程度,也在學習的方法和習慣。
《禮記.學記》早已傳下給老師的教學指南:「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如今,台灣的大學幾乎達到「有教無類」,但加給老師的任務要求往往繁雜,「因材施教」有心無力,留下學生的茫然和老師的惆悵。回歸本質,支持老師,讓啟發和引導學生成為教學現場的實踐目標,才能建立大學教育的價值和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