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邱立本(香港亞洲週刊總編輯)
四月是殘酷的季節。這是英國詩人艾略特在《荒原》的名句,寫出這個季節的變幻與無情,「混雜著記憶與欲望」,讓人在春天的邊緣,感受難以捉摸的未來。
習近平今年四月與美國總統川普會面,也是「混雜著記憶與欲望」——混雜著雙方的歷史、愛恨情仇與對未來的判斷。這是一次奇特的高峰會,習近平與川普都要準確摸底,要澄清兩國關係的未來走勢,避免任何的誤判。
僅僅是在一個多月前,中美關係還是在一種模糊的狀態,華府對於長期存在的「一中政策」出現了游移不定的情況。川普與蔡英文通電話餘波未了,外交圈子傳來美國可能聯俄制華,但之後的形勢發展,川普政府面對聯邦調查局的調查,懷疑有官員牽連到與俄國官員暗通款曲的問題。華府開始展現更重視與北京建立良好關係。
這也使得台灣的問題變得愈來愈重要。從不少中國專家來看,川普在重重壓力下,不再將俄羅斯作為首要的聯盟對象,並且遠離內部的仇華派的勢力,不會將過去的意識形態作為外交政策的考慮重點,而是回到一個現實主義的框架中,要權衡輕重,而不是讓一些意識形態色彩濃厚的顧問與幕僚左右。
這似乎回到基辛格主義的主旋律,一切都是以現實利益的考慮為依歸,以保證大國的秩序不會被破壞,尤其中美是核子大國,在核子的恐怖平衡下,必須要顧及對方的核心利益。
但川普政府的特質是它的不穩定性。它的內部權力架構,涵蓋不同派系的不同政治理念,在對華政策方面,它也許在現階段暫緩打出俄國牌,但它還有台灣問題與朝鮮問題需要解決,這都影響到它對中國的策略。
考驗的焦點包括美國會不會在台灣部署薩德系統。這是華府軍事謀士所躍躍欲試的棋子,要以此作為軍事上對中國的制衡,最近美國已經在媒體上放出試探氣球,包括在英文《日本時報》刊出美國對此的考量。這也當然在台灣的綠營中引起某種亢奮,認為這確保台灣進入美國的龐大的防禦系統,也延續五、六○年代美國對台協防條約的精神。
不過這也是北京不能容忍的底線,予以絕對反對。但川普是擅長談判的高手,他也許認為可以藉此對北京施加某種壓力,爭取換得別的好處。也就是叫價很高,但最後可以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另一個巨大的變數是朝鮮問題。美國最近傳出美國考量對朝鮮實施「斬首行動」,以準確的外科手術式的突襲,拔掉金正恩政權。但這樣的行動,一定需要北京的默許。這也牽涉到北京對朝鮮的判斷,是否要冒這樣巨大的風險,中美聯手將「金家王朝」滅掉,確保朝鮮半島掉「無核化」,還是繼續容忍金正恩的跋扈,讓它成為中國的「緩衝地帶」,避免美國勢力兵臨城下,引狼入室,對中國反而不利。
這都是習近平面對的艱難決定。這也當然與今年底的中共十九大息息相關。北京早就傳出,習近平可能要延長任期,不受十年任期的限制,多做五年到十年。他也因此要有赫赫的功績來克服內部的反對力量。這也可能刺激他在台灣問題與朝鮮問題上作出重要的抉擇。
這也使得台海關係進入曖昧的狀態。習近平如果要優先解決朝鮮問題,很可能就會在台灣問題上「輕輕放下」,讓台海保持一種曖昧的狀態。或者是朝鮮問題繼續拖下去,那麼台灣問題就會優先解決。
習近平似乎不可能在台灣與朝鮮的兩條戰線上同時作戰,避免自己進入失控的「殘酷季節」。但在內部的巨大壓力下,他也可能雙管齊下,孤注一擲。在權力的「荒原」上,台海形勢正混雜著揮之不去的「記憶與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