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懸明鏡青天上】 康熙龍藏經的幕後推手

文/江心靜 |2017.03.16
3854觀看次
字級
在故宮南院的常設展「佛陀形影──院藏亞洲佛教藝術之美」,完整呈現《龍藏經》一整函(第七函)經書裡裡外外含包裝全貌。攝影/林存青
細看《龍藏經》,色彩豔麗,書法流美,不僅在學術界和宗教界擁有珍貴文獻價值,也是清代宮廷織品、木工、金工、染色等工藝的極致表現。攝影/林存青

文/江心靜

第一次看到康熙龍藏經是二○○八年,在台北故宮,「龍藏──院藏大藏經特展」暗沉的展間,這部用泥金抄寫在深藍磁青紙上的經典,在投射燈下閃閃發光,深邃的藍上如符咒的金色藏文,彷彿擁有強大的法力,十萬葉經文分成一○八函,象徵眾生一○八種煩惱,每一函外的兩層護經板,繪有諸佛菩薩護法聖神佛像,鑲嵌各式珠寶,華麗莊嚴。那時,深深震懾於磁青經葉和護經板的驚人之美。

第二次是故宮南院開幕,前後去了四次,在「佛陀形影──院藏亞洲佛教藝術之美」展覽,挑高的空間大手筆展出,以往在台北故宮展出,以經葉和護經板為主,在故宮南院的常設展則完整呈現一整函(第七函)經書裡裡外外含包裝全貌,包括經簾、哈達、七彩綑經帶、黃絹經衣、黃布經衣、五彩綑經繩、保護全函的黃布袱包及原清宮典藏籤條等,尤其一床包裹的經被是首次揭開展出,經被縱長一九四公分,寬二○三點四公分,內裡有七團精美蟠龍紋飾,過去因台北故宮的展廳太矮無法展出。

細看《龍藏經》,色彩豔麗,書法流美,不僅在學術界和宗教界擁有珍貴文獻價值,也是清代宮廷織品、木工、金工、染色等工藝的極致表現。

為什麼要花費巨資製作《龍藏經》呢?

康熙六年,十四歲的康熙皇帝親政還不到一個月,一手撫育他長大的祖母孝莊太皇太后是虔誠佛教徒,發現宮廷所藏的明代藏文《大藏經》年久破損,發心重製,康熙慷慨捐銀十五萬兩,然而,大臣羅列所需的經費是天文數字,孝莊不願放棄,下懿旨每年撥給她的貂皮、緞疋、絲絨等珍貴財物核算,全用於寫造佛經,她突破人力、財力、物力種種困難,力排眾議,在娘家蒙古科爾沁部落的物資支援下,花費三十七萬兩銀的飛金(金箔)和一千七百八十二兩的金粉,一百七十一名僧人寫經,終於花兩年完成宿願。

由此可見孝莊太皇太后的魄力,這位先後輔佐夫君皇太極、皇兒順治及皇孫康熙開創大清帝業的「開國太后」,政治手腕高明,挽救清朝免於內亂外患,卻絲毫不戀棧權位。

她晚年教導康熙讀書寫書法,學習堯舜之道,應用西方科學,為後來的康雍乾盛世奠定基礎,大開大闔的氣度,古今少有。

這部《龍藏經》恭奉在慈寧宮,只有特殊節日才由德行圓滿的喇嘛開啟經文念誦,歷經三百多年,至今保存良好。傳說看經的人有七世福報,加持力不可思議。

以前收藏在深宮內院的《龍藏經》,正如故宮其他的骨董文物,在民主社會,人人皆可一睹為快。然而,藝術不是一般的吃喝玩樂,不需要特別準備就可享受,深度的欣賞需要了解背景知識。在令人驚歎的《龍藏經》背後,是一個堅毅女性祈求國泰民安發心寫經終能成就的故事,她為後代留下了一部屬於全人類文化遺產的經典作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