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翠的茶園。圖/霍建明
剪茶苗。圖/霍建明
論歷史,家鄉天柱山綠茶大概至少一千三百多歲了。唐代陸羽在《茶經》中指出:安徽產茶地方「江北有舒州、壽州……」舒州是皖西南潛山縣的古名,可見天柱茶歷史悠久。《潛山縣誌》載:「有人授舒州牧,李德裕謂之曰:到彼郡日,天柱茶可惠數斤。其人獻數十斤,李不受。明年罷郡,用意精求,獲數斤。李憫而受之曰:此茶可消肉食毒也。乃命烹一甌沃肉食內,以銀盒閉之,詰旦開視,其肉已化為水矣。」李德裕是唐代宰相,他也喜歡天柱山茶。
天柱茶之所以與古南嶽天柱山齊名,是因為產茶地滿坡滿谷蘭蕙競放,淡霧清香溶為一體,茶樹與之和諧相處。按區域、採摘時間以及價錢來分,天柱名茶已是響噹噹的品牌:如天柱劍毫、天柱雲霧、天柱弦月……而用該山流泉水沖泡的茶,喝來格外清香爽口、回味無窮。
筆者推測,天柱弦月或許就是唐代「消肉食毒」茶的後代。因為它的特點歸納起來就是:葉片不是嫩芽芽,汁味微苦,勁足耐泡,完全有能力分解甚或消除肉中毒素。
天柱山茶藝演示和供遊客品茶的專門茶社,設在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東坡別業」內。茶社北倚文物保護單位石刻群,南望皖河支流潛水,東靠三祖禪寺,西乃為紀念宋代大文人黃庭堅而修建的「涪翁亭」。茶社周邊修竹、桂花樹並排向人們致意,千年古溪汩汩淺唱似佳人纖手輕拂,使茶客心境漸入雅靜。
茶社匠心獨運請來蘇東坡坐鎮,是因為東坡於熙寧十年(一○七七)曾作詩「年來四十髮蒼蒼,始欲求方救憔悴。他年若訪潛山居,慎勿逃人改名字。」元祐八年(一○九三),東坡終於來到潛山。元符三年(一一○○)八月,東坡被任命為舒州團練副使,雖然最終未能實現在潛山定居的夙願,但他言之鑿鑿情之切切的表白,試圖包括用茶在內的養生物品來「救憔悴」的意念,卻令人唏噓、感嘆。
半月彎彎兩頭尖,筆者最喜歡這種天柱山弦月綠茶。受父母嗜茶遺傳驅使,打從記事起我就對茶一往情深。如今每天上下午必泡一次茶,寫稿時茶則更要濃些。就像我母親要是某一天不思飲茶了,那一定是身體中「零件」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