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 雞年談古詩與雞(上)

文/陳牧雨 |2017.02.14
3084觀看次
字級
雞是數量最多,分布也最廣的家禽,人們養雞,並以雞肉及雞蛋為主要的食物。或許由於雞與人非常親近吧?人們對雞的習性非常了解。 因此漢代的《韓詩外傳》載,雞有五德:「首帶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敵敢鬥,勇也;見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信也。」圖/陳牧雨

雞是數量最多,分布也最廣的家禽,人們養雞,並以雞肉及雞蛋為主要的食物。或許由於雞與人非常親近吧?人們對雞的習性非常了解。

因此漢代的《韓詩外傳》載,雞有五德:「首帶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敵敢鬥,勇也;見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信也。」極其生動地描述了雞的外型與特性。其中,雞有清晨就啼鳴的習性,在古代鐘表不發達的時期,在人類日常生活上是極其重要的報時功能。

因此遠在先秦時期,《詩經·鄭風·風雨》就有這樣的詩句︰「風雨悽悽,雞鳴喈喈。既見君子,云胡不夷?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云胡不瘳?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註)

這首詩翻成白話文,應該就是這樣:

「風雨如此淒涼,雞鳴依然不斷。

能夠見到君子,還有什麼能讓我心裡不安寧?

風雨如此暴急,雞鳴依然不停。

已經見到君子,還有什麼病不會痊癒?

風雨晦暗不明,雞鳴仍不止息。

已經見到君子,還有什麼不歡欣?」

雞的啼叫,不因環境氣候不同而停輟,這種堅守崗位,不因外在因素而更改其志的精神,用來比喻君子,真是再恰當也不過了!

《詩經》之後,有關雞的詩篇之多,簡直不勝枚舉。光在《全唐詩》中,內容與雞有關的將近千首之多。

其中,很重要的一首,就是李賀〈致酒行〉裡的「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一句。從此,「雄雞一聲天下白」成了歷代畫家畫雞時,最喜歡的落款句子了!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則是顏真卿所寫很有名的勵志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形容學子徹夜讀書,不眠不休,戮力向學的名句。

《晉書.祖逖傳》記載祖逖與劉琨立志報國,二人互相勉勵,每天清晨,一聽到雞鳴,立刻起床練武。從此「聞雞起舞」變成了形容一個人及時努力、發奮圖強的的代名詞。

不過唐朝李廓的「長恨雞鳴別時苦,不遣雞棲近窗戶。」就完全沒有勵志或任何積極的正面意義,而是對於生離死別痛苦的描述。整首詩內容敘述一位遠征的丈夫,在雞鳴的清晨離去,從此,婦人不讓雞靠近窗戶棲息,以免早晨的啼叫,勾起了婦人與丈夫離別時的痛苦。

由於雞是人類重要的家禽,狗是人類親密的家畜,因此有雞犬的地方,就代表有人居住;於是,「雞犬相聞」就表示人與人居住很靠近。晉代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有「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之句;而陶淵明的另一句「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則是用雞犬來形容寧靜的田園生活。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一首著名的〈詠雞詩〉傳世。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的出生沒甚麼光采,因此,當他當上皇帝後,也想附庸風雅一番。

洪武十四年是雞年,他親自到翰林院文華堂,與學士們一起以「金雞報曉」為題賦詩。他先提筆寫道「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撅兩撅」,眾人看了這兩句都傻眼,這算什麼詩?後來朱元璋續寫:「三聲喚出扶桑日,掃敗殘星與曉月」,眾人看了都拍案叫絕,後面兩句何等氣魄,使得前面兩句也跟著鮮活了起來!

註解:喈喈音「接」,與「膠膠」是形容雞鳴叫的聲音。夷:平。瘳:病癒。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