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智信的宗教,不但講究慈悲,尤其重視般若智慧;唯有開發般若智慧,才能把「貪瞋痴」的煩惱轉為「戒定慧」的功德。因此,平常我們講學佛修行,主要的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也就是轉「貪瞋痴」為「戒定慧」。圖/普存
佛教是智信的宗教,不但講究慈悲,尤其重視般若智慧;唯有開發般若智慧,才能把「貪瞋痴」的煩惱轉為「戒定慧」的功德。因此,平常我們講學佛修行,主要的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也就是轉「貪瞋痴」為「戒定慧」。
三人傳話假也成真/學人愚痴懂得慚愧/增加職缺提供就業/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三十而立人格定型/學會做人廣結好緣/增額錄取給予機會/上得廳堂下得廚房/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學業有成功成名就/增磚添瓦盡己之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三寶門中修福修慧/學以致用得盡其才/增上因緣好好把握/上妙法味精神食糧/三覺圓滿萬德具足/學習感恩有您真好/增福進德淨化社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生活佛法
怎樣轉「貪瞋痴」為「戒定慧」?
佛教是智信的宗教,不但講究慈悲,尤其重視般若智慧;唯有開發般若智慧,才能把「貪瞋痴」的煩惱轉為「戒定慧」的功德。因此,平常我們講學佛修行,主要的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也就是轉「貪瞋痴」為「戒定慧」。
貪瞋痴,稱為三毒,是說對一切順情的境界,生起貪得無厭的貪心;對一切違情的境界,生起忿怒憎恨的瞋心;對一切事理的法則,生起邪迷痴暗的痴心。這三毒是眾生心理上最嚴重的大病,它是障礙佛道的根本煩惱;它像魔王,惱害眾生的身心,毒害眾生出世的善根,它是眾生流轉生死的根本。因此,經典裡面講「心不迷不墮生死,意不煩不憂形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起不生業果」。可以說,凡夫眾生有很多的苦惱,都是因為貪瞋痴的煩惱所引起的。
唐朝時,權傾朝野的太監魚朝恩,有一天去問藥山禪師:「禪師!請問你,〈普門品〉說『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什麼叫做黑風?」
黑風就是指煩惱、瞋恨的意思。
藥山禪師聽了這話,並不正面回答他,只是對著他說:「魚朝恩!你這個太監,你問這個問題做甚麼?」
魚朝恩當時是朝中不可一世的重要人物,甚至連皇帝也要聽他的話。不意藥山禪師竟這麼回答他,生氣是可想而知,因此隨即面露憤怒的樣子。
這時藥山禪師哈哈一笑,他說:「這就是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
貪瞋痴就像盜賊一樣,日夜盤據在我們的心上,竊取我們的功德法財,障蔽我們的真如佛性,如果我們不轉「貪瞋痴」為「戒定慧」,我們就永遠受貪瞋痴的煩惱束縛。在三毒之中,瞋恚其咎最深,因此,佛教裡面有一首偈語說:「面上無瞋是供養,口中無瞋出妙香,心中無瞋無價寶,不斷不滅是真常。」
只要我們能開發人人本具的般若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就能把貪瞋痴煩惱轉成戒定慧,那麼我們的生活自然會有另一番妙味了。
──節錄自《六祖壇經講話(一)》p.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