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杏埔古蹟及民俗 文/洪少霖 |2017.02.13 語音朗讀 145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十二間古厝之一 圖/洪少霖 村廟正門 圖/洪少霖 泉州洪氏大宗祠全景 圖/洪少霖 福建省南安市杏埔村歷史悠久,從南宋末至今有著七百多年的發展,目前其村民多從事園林綠化工作。至今,杏埔村洪姓村民共四千多人,其它姓氏村民約一千多人。 杏埔村內仿古建築愈來愈多,幾乎全無先人的痕跡。貴氣方面它們比不了經濟較好的地區,小範圍遺址所保留的歷史蘊含顯得欠缺;目前能夠代表在杏埔村歷史的建築尚存留有:十二間古厝、土樓、王公宮、包公廟等。 杏埔村及其周邊散落著的古厝,共有十二間(幢)之多。杏埔洪姓先祖,在康熙年間,人稱「三射公」,其父進士出身,他經商,由於資產、人口眾多,於是修建了十二幢大厝,其中部分採用了現今閩南少見的綠牆磚,並在顯眼位置塗有金膜。其在世時歷經了三任皇帝統治,年逾八旬。 走進古厝,內堂大都是木常製結構,兩旁有幽深的走廊,顯現「出磚入石」風格,大都保存著當年容貌。 站在杏埔大橋橋頭,放眼望去,可見一座由淡黃色條石築起的「土樓」,沒能戰勝時光,已變得老舊,盡顯遲暮之色。數百年以來,杏埔村村民以洪姓為主,因而有人也稱那土樓為「洪氏土樓」。 然而,它真正的名稱為:丰 樓,其名稱字體位於大門正上方,因為字音較不通順,所以如此稱呼它的人極少;其兩旁有石刻瑞獸:麒麟、鳳凰、馬兒等。 村中老人講述,杏埔土樓始建於康熙五十五年(西元一七一六年),占地面積六百五十多平方公尺,兩層樓總建築面積一千三百多平方公尺,曾作為私塾、糧倉、皮具廠等場所。在特殊的歷史時期,杏埔土樓還曾被作為杏光小學的校舍,村裡一些有知識的老人對它有著別樣的情懷。 據說,土樓最初曾用於防抗倭寇與土匪,也有人傳說它是藏寶、藏糧所在地。它所用石料巨大,配有閣樓,已走過近三百年的光陰;如今,土樓內的建築大都早已坍塌,唯有正面石牆保存完好。從正面看上去,它有如一堵城牆,淡黃色的花崗岩面鏈接處十分平整,宛如一個整體,顯得高大。 在杏埔村中心有著一座村廟,它是村民的信仰與精神寄託所在,其廟名為「王公宮」。廟內牆壁上,原本保留了一些古老的壁畫,顯得古色古香,但近年已被翻新。宮內有著兩尊王公塑像、兵馬、判官與白馬雕塑等,長年經香火熏陶,流露著濃烈的虔誠氣息。 在村廟的右手邊有著一座包公廟,雖不古樸,只有數十年光陰,然而在閩南卻是罕見。包公廟原本供奉唐代英烈戰將張巡、許遠,本名「尊古廟」,大約二、三十年前才開始改奉包公,它由愛國華僑洪天紫先生捐建。據了解,當年洪天紫先生「感世風漸離樸實」,於是塑包公像於廟中,昭示人們應當清正廉潔公平厚道,大泉州地區可能僅此一家。 村廟大門前有著一副對聯,聯曰:「公平正直入門不拜無妨,奸刁詭詐何用求神保佑」,橫批為「明鏡高照」,此聯直指人心! 前一篇文章 【藝術底蘊】戲聯戲說 下一篇文章 【小沙彌書畫鋪】 枯木沙舟 生命慈航 熱門新聞 01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2綠色跑者 減碳跑步吃蔬食2025.09.1403香港佛光道場 供僧道糧回向十方2025.09.1504佛光山叢林學院畢典 薪火傳燈 2025.09.1305【植日光年】沙漠奇花 龍舌蘭 2025.09.1406【草木堪為友】可可樹 神賜食物化為巧克力2025.09.1407開挖土機遊大陸 填坑修路做好事2025.09.1308【白色墨水】晨光花語2025.09.1409水豚卡比胖拉 萌翻台南2025.09.1310總統:對等尊嚴 台願與陸交流2025.09.1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文化印象】北京城老舍故居【書寫之間──任漢平、蔡振祿、陳彩雲書畫創作聯展】傳統與現代 交融之美【美哉斯土】畢律斯鐘樓傳大愛【藏在剪紙中的故事】揚州鑑真圖書館‧美術館【書藝心語】相遇【遊藝筆記】蘇東坡的定惠院海棠 作者其他文章【地方采風】兩方安溪石刻 【地方采風】泉南石刻: 蓮花峰摩崖石刻【大江南北】泉州奇石:守望歲月、望穿紅塵【撫今追昔】繁華到蒼涼:兩頭石獅的守護【大江南北】 尾嶺橋及周邊傳說【時光隧道】娘子橋與番仔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