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真義】 四法界

星雲大師 |2017.01.21
5730觀看次
字級
對於宇宙人生,一切萬有的事理、精神、物質等等,佛教將它通稱為「法界」,這些森羅萬象有種種的名稱,各有不同的功用和界限。比方說,佛教把六根,六塵,六識,稱為十八界,在《華嚴經》中對世間萬法的界限,用四法界來概括說明它的意義。圖/新華社

對於宇宙人生,一切萬有的事理、精神、物質等等,佛教將它通稱為「法界」,這些森羅萬象有種種的名稱,各有不同的功用和界限。比方說,佛教把六根,六塵,六識,稱為十八界,在《華嚴經》中對世間萬法的界限,用四法界來概括說明它的意義。

第一、「事法界」,宇宙間的太陽、月亮、陰陽、山水,就有不同的界限,山是山、水是水,你是你,我是我,所有萬事萬法各有差別和特色。比方說,我們人類的眼睛不是耳朵、耳朵不是鼻子;張三不是李四、李四不是王五,這些萬事萬物的千差萬別現象,就是事法界。

第二、「理法界」,雖然宇宙萬物在事相上各自不同,但是在思想、真理上,真如本體只有一個;宇宙法界唯有一心,這是我們共尊的一種美德。人有人理、天有天理、情有情理、事有事理、物有物理,因而有各自的性質和不同的現象,所以一切諸法,雖是眾緣和合、萬物一體,但它還是彼此有分別界限;一切道理,它都有各自的規範、原則組成,這個世間根本的動源和動力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我們稱為理法界。

第三、「理事無礙法界」,理和事二者互不妨礙,理要事來顯;事要理來明,事理相互交融,都有關係。做一張桌子,沒有理則,就沒有桌子的形狀。起一棟房子,假如沒有建設這個房子的計畫,就難以成就。所以理中有事,事中要有理,事待理成,理藉事現,這個稱作「理事無礙法界」。

第四、「事事無礙法界」,世間一切萬法、萬事萬物,雖然各有不同的現象,實際上是一致的,沒有矛盾、沒有衝突,因此我們不必妄自分別這個那個、東邊西邊,一切諸法都是萬有圓融。過去中國的儒家講「天地人」合而為一,佛教更進一步地講「法界緣起」,一多相即,大小互融,重重無盡,這就是事事無礙法界。

法界唯心,華嚴用「四法界」,對於宇宙萬有的一切,提供了正確的認識,讓我們不至於在世間萬法上妄自生出執著、偏見,對立、衝突,把一切理事用緣起來看,用平等來看,用和諧來看,這就是華嚴「四法界」給我們基本的啟示!

聞思修

現在的人喜歡「快」,辦事情要快,坐火車要快,搭飛機要快,電腦、手機更是愈快愈好。快,很重要,但有的事情,欲速則不達。譬如做學問,古人有所謂「十年磨一劍」、「十年寒窗苦讀」;甚至經中也云,佛陀開悟的時候,他也在悟道的地方,苦思、醞釀自己證悟的道理達二十一天。這都在說明:學習必須經過深刻的醞釀,才有辦法成就,要求速成,只會一事無成。

尤其思想的醞釀,快不得,一步一腳印,需要機緣慢慢成熟。所以佛教提出,要「依聞、思、修」,才能「入三摩地」,肯得多聞薰習、內正思惟、確實踐履,才能成就極致。思想到了極致,獲得了證悟、證道,就叫作三摩地。

體證實修 行佛利濟群生

如開採來的金礦,進一步琢磨,才能做成各式金飾,莊嚴世間;播入土裡的種子,要發了芽、長了莖,才能孕育枝葉花果,饒益行人。聞,如採礦、如播種;思,如煉金、如抽芽;修,如莊嚴金飾、如繁枝茂果。聞、思、修三者,相互成就,缺一不可。

聽聞,除了善聽、諦聽,還要聽所謂「隻手之聲」、「無聲之聲」,能傾聽心裡的聲音,才是真正會聽之人。另外,廣義的「聞」,還包括了閱讀,除了博覽群籍、遍讀經書,更重要的,還必須讀做一個人,讀明一點理,讀悟一點緣,讀懂一顆心,讓閱讀「活」起來,從書本擴大到生活,才不至於成為書呆子。

聽聞之後,就需要進一步思惟,反復溫習,融會於心,才會有所獲益;不然,即便廣學多聞,直如沙灘上的腳印,海水一沖,痕跡沒了,什麼都沒有留下,就很可惜。

因此,佛陀說法,總是叮嚀弟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諦聽,是第一層工夫,善思念之,是第二層;為了能不誤解、錯解,尤其需要正思、善思、淨思、細思,才能正確理解,獲得正見。

可是,「知」道不難,「行」道難;慧解不難,修證實踐難。再好的道理,沒有親自實踐、體證,也無法悟道,無法真正受用。所以聞思之後,一定要修,才能自覺自悟,利益眾生。

例如,聽聞了「慈悲」,就要將慈悲用來感染人間,增加人生的善美;學了禪定,就要將禪定用來待人接物,觀照自己;問道於前人所得到的智慧,就要用來行佛,利濟群生,發揮學問的作用。可以說,慈悲、忍耐、般若都非常重要。

傳達法義 生活實踐落實

所以,把聞、思的悟道,再去實踐、傳達人間,讓普世的人等,都能受到你聞思的利益,知道要跟隨你慢慢參透人生宇宙的內涵。佛陀四十九年說法、三百餘會的度眾,讓佛陀功成圓滿,就是以聞思修才能入三摩地。

有了聞思修,何患智慧不生?能聞法、思法、修法,法界即在我心,眾生也在我心,夫復何求?

平等

孫中山先生提倡革命時,曾對世界發出「以平等待我之民族」的宣言。但世間真的能做到平等嗎?我們常說「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但沒有錢,能打官司嗎?在勢利權威的前面,有理的小民能爭得平等嗎?世間上多少人在假平等的口號之下犧牲了,造成人間許多的不美滿。如何才能真正平等呢?

佛教的《華嚴經》裡說到,有一位常不輕菩薩,見到人就說:「我不敢輕視汝等,你們將來都是偉大的聖賢,都要成佛的。」還有一位睒子菩薩,很重視生態環保,他說:「我每走一步路,都不敢重踏,怕踩痛了大地;我每一次講話,都不敢大聲,怕驚醒熟睡的大地;我也不敢亂丟東西在地上,怕汙染了大地。」由此可知,菩薩看待別人都如同對待自己一樣。

平等是要從思想上建立的,有智慧、有仁慈心,慢慢的觀念就會不同。舉個例子說:小孩子吵鬧,被大人處罰是很平常的事。有一個家庭,小孩子吵鬧不休,祖父終於忍不住打了他,小孩的父親看到這一幕,就自己打自己。祖父驚訝地問道:「你怎麼自己打自己?」他說:「因為你打我的兒子,我就打你的兒子。」這個叫做愚痴,不是平等。

平等是合乎理性的,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所謂「真理」,必須要有平等性、必然性、普遍性、永恆性,這才是真理。假如你有錢,說話就有理,我沒有錢,說話就沒有理,這就不平等;你是男人講話就有力量,我是女人講話就沒有力量,這也不平等。

佛教的七眾弟子中,有男眾、女眾,大家都是平等,不必說我大你小,你們都要聽命於我。我一生都在倡導男女平等,因為「平等」才是佛法。當初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也倡導平等,想要打破階級制度,因此提出「百川入海,同一鹹味;四姓出家,同為釋氏」的平等觀。

佛陀初成道時,在菩提樹下也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正說明,「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同體平等精神。佛教不但要人我平等,還要男女平等、生佛平等、聖凡平等、理事平等,佛是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沒有覺悟的佛,兩者都是一樣的。

所謂平等,不是用強制的手段逼迫對方就範,而是立場互換,視人如己;當然,平等也不是盲目、任性、齊頭式的要求,而是在理性的立足點下,彼此尊重,不分大小、你我,不分貧富、貴賤,不分種族、國籍,能夠顧及對方的尊嚴、權益,才是真正的平等。

「願將佛手雙垂下,撫得人心一樣平。」人的心千差萬別,如果大家不起分別之見,在平等的法界裡面,那真是一個美好的人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