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玉昌(元智大學中語系兼任助理教授)
什麼是新思維?不落入窠臼,偶爾顛覆傳統,為不變的常軌注入活水,進而擴大生活領域,讓文明條件更趨圓熟,這些就是新思維帶動的進步推力。人類享有便捷舒適的生活,科技縱然扮演著翻轉習性的使命,然而,透過文字留下來的心血智慧,才是真正豐碩涵養、累積成果、改變思想的泉源。
藉由文字記錄思想的創作,千百年來體例不斷推陳出新,後人踏著前人步伐,猶如海納百川般恣意地吸收之後再創新,然而,一切創新皆有所本,創新者好似千里馬,仍須有重量級伯樂相中予以背書,這個新意才能匯聚成一股潮流延續。
舉世聞名的諾貝爾文學獎,連續兩年突破傳統「詩」、「散文」、「小說」、「戲劇」四大文學結構形式,破天荒將桂冠頒給了「報導文學」與「歌詞體」兩種新文學體例,擴大解釋當代文學的範疇,將探索環境、社會,關懷人性心靈的面相觸及到任何以文字書寫的文類。
在瑞典學院頒給白俄羅斯記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致力「報導文學」作品的得獎理由中寫道:「她那有如音樂作曲般的複調的敘事寫作,為當代世人的苦難與英勇樹立了一座紀念碑。」而給予美國歌手巴布.狄倫的文學肯定則是「在美國偉大的歌曲傳統中,創造出新的詩意表現形式。」
兩位文學獎得主同樣以驚訝、複雜,有如置身夢境般接受了這分所有文學家夢寐以求的榮耀,亞歷塞維奇接受瑞典媒體專訪時,當下聯想起曾為俄羅斯拿下諾貝爾文學獎的偉大前輩作家伊凡.蒲寧(Ivan Bunin),與鮑里斯.巴斯特納克(Boris Leonidovic Pasternak),他們無論就小說、詩集或者散文創作都具有相當重的文學分量,因此,為自己的報導作品獲獎略感納悶憂慮,但依然覺得這是一種美好。
巴布.狄倫在得獎感言中也明白寫著:「如果有人向我說,我可能會有一點點機會贏得諾貝爾文學獎,我會認為,這種機率差不多就像讓我去登陸月球一樣地難。」能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史上第一位以歌手身分摘下殊榮者,狄倫自己仍然覺得不可置信。
當外界譁然一名歌手如何匹配諾貝爾文學桂冠時,狄倫巧妙地例舉了莎士比亞作比擬,他如是回應,莎翁創作劇本的目的,應只是單純為了舞台演出而寫,並非拿給大眾閱讀,所以下筆時,應該不會有「我寫的是一部文學著作」的想法。同理,狄倫說,他從來沒問過自己,寫的歌詞是否就是一種文學?
瑞典學院與時俱進,順應時代變遷,把文學定義延伸到「報導文學」與「歌詞體」,將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記者」和「歌手」,這也意味著,從現在起,任何形式的文字創作,都可能成為一種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