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若規畫妥當,退休生活更穩健。圖╱陳東尼
文/施昇輝
理財就是投資嗎?理財是為了「管理財產」,至少要達到「保值」的功能,而投資就是為了「賺錢」。保險和房子是「保值」,拿錢買股票則是「投資」。
近年來全世界央行不斷降息或印鈔票來挽救經濟,導致壽險業要靠龐大利差來提供高額理賠的條件已經不存在了。所以壽險顧問都在賣投資型保單,讓你自己挑基金,自己來提高理賠金額。
投資型保單對投保人太麻煩了,那就來賣儲蓄險,比銀行定存好一點點的利息,再披上保險的包裝,這樣至少簡單明瞭些。為了讓投保人安心買醫療險,只要不理賠,最後還會全額還本給你。試問幾十年後,通貨膨脹會讓同樣的金額可以支應同樣的生活水準嗎?
把「投資」、「儲蓄」、「還本」的成分都拿掉,要支出的保費就會低很多,此外,不要認為理賠越多越好。有些小型壽險公司可能會用低保費和高理賠來吸引你,但千萬別受誘惑。買保險要買得廣,但不用買得深,也就是說,各種險都要買,但都買最必要的。例如,我當年投保三百萬壽險,就是因為房貸只剩三百萬。如果沒有特定的目標,就買最便宜的。
是否要設定每年保費占收入的比例呢?「絕對金額」比「相對比例」更重要。當你收入較少時,該買的必要保險仍不能少,如此一來,保費占收入的比例必然偏高,此時你也只好犧牲一些可以投資股票的額度。當你收入較多時,若先設定保費占收入的比例,或許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保費支出,也相對減少了投資股票獲利的機會。
儘量向資深 保險從業員買保單
其實也不必花精力去評估,只要經營夠久、規模夠大、知名度也夠高,就可以了。屈指算來,大概五隻指頭就數完了。國外保險公司優於國內的嗎?我並不認同,或許全球規模更大,專業能力更佳,但動不動就撤出台灣市場,轉賣他人,雖然原有權益應該不會受到影響,但因為人員異動難免,對服務品質必然有所傷害。
儘量向資深保險從業人員買保單。如果壽險顧問剛入行,或是親戚朋友拜託你買,結果很快都離職了,後續的服務就會多少受到影響,在你最脆弱的時候,心情會更沮喪。
保險安排妥當後,退休或失業後的股票投資當然就能更穩健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