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 惠安有座越王宮

文/洪少霖 |2017.01.02
1466觀看次
字級
越王宮門楣。圖/洪少霖
越王宮正面。圖/洪少霖
越王宮大門。圖/洪少霖

文/洪少霖

在福建惠安縣輞川古城東北側,有一座始建於明萬曆年間(一五七三~一六二○)的越王宮。它坐西朝東,建築面積一百八十平方公尺,由山門、拜亭、兩廊和主殿組成;主殿面闊進深各三間,抬梁穿斗混合結構,硬山式屋頂。宮前磚埕面積七十平方公尺,埕前有放生池一口、古石鼓一座,石船、石香爐各一,並有石塔一座。

越王宮主殿奉祀鎮閩越王勾踐,左右殿奉祀范蠡和文種兩位文武判官。越王勾踐(約西元前五二○~四六五)為春秋末期越國國君,其祖先是夏禹,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餘的直系後裔。越王勾踐於西元前四九六~四六五年在位,西元前四九四年吳國攻打越國時,越國不敵,勾踐屈服,在吳國忍辱負重,三年後返國,矢志國強、親身耕作、折節下賢、體卹士民,共尊周室,遂成霸業,史書上稱其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廬為「春秋五霸」。

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流傳十分廣泛。他在自己的屋裡掛了一只苦膽,每頓飯都要嘗嘗苦味,以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在吳國的苦難與恥辱,他激勵了全國上下齊心努力,奮發圖強,最終消滅吳國,而抹去恥辱。

福建省屬於古越族的一支,被稱為「東越」。春秋時期曾建立閩國,故有「閩越」之稱。戰國時期,越國為楚兵所敗,越國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後裔被稱為閩越人;福建在漢朝時屬於閩越國,越國是周朝的封國,閩越國為漢朝封國。

越王公是惠安縣古輞川城頂路境的境主,宮大門對聯曰:「渭上釣魚海上釣鱉忽聞開井釣龍,城頭射隼山頭射雁還憶溪頭射鱔」,門額上高懸「鎮閩越王」匾額。龕、大廳、拜亭的左右柱的對聯依次為:「襟吳華粵威震閩疆,伐楚鋤秦功高漢室」、「越觀輞海千重界,王遠流芳跨九州」、「越居高爵欽江都,范文催軍勝於吳」、「海國帆檣拱島嶼,江城樓閣涌波濤」、「閩浙屯兵若伐吳,心存著夢進京都」和匾額〈海邦雄鎮〉、〈威鎮閩疆,惠此南國〉等。此越王宮及當地祠堂內有著眾多木偶侍兵侍將,此為當地宮廟特色。

從以上奉祀的神祇和楹聯牌匾的內容可以看出,越王宮是屬於越王勾踐信仰一脈。然而,五代時中原板蕩士族南遷,王審知入閩也被稱為閩越王,且它始建於明代,最初是奉祀越王勾踐或是王審知呢?又是出自於什麼目的而奉祀,值得推敲。

越王宮的具體位置,在於煙樓山下魚澳港口處,瀕臨輞川海灣和廣袤的灘塗,對岸為鯉魚島,如今那裡有外走馬埭圍墾工程,所以在越王宮望海,難以再現。不過,老百姓內心的虔誠卻依然不息,而歷史也將它曾經的繁華銘記在冊。

現今越王宮,為惠安縣文物保護單位,內部有眾多壁畫,如:王龍戰程咬金、李元霸學藝等等,各具特色。越王宮北側尚存著建於明嘉靖四十一年(一五六二),為抵禦倭寇而興建的輞川古城牆遺址,殘牆二百五十六公尺,殘高七十、八十公尺,它是越王宮鎮海護城的歷史見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