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興鋒
一九一七年九月,年僅二十七歲的胡適受蔡元培之聘,出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講西洋哲學史、英國文學、中國哲學史三門課程。
按北大傳統,中國哲學史這門課,都是由年長、國學深厚的名教授擔任。在胡適登台之前,此門課程由號稱「兩足書櫃」的陳漢章主講,兩年下來,才講到商朝。胡適接課後,不管以前的課業,重新編寫講義,採用「截斷眾流」的方法,摒棄遠古「一半神話,一半正史」的記載,拋開唐、虞、夏、商,直接從西周行將覆滅的最後階段,也就是周宣王之後講起。如此一改,原來號稱五千年歷史被截去了一半,學生大為驚駭。
遭受了重大打擊的學生,並沒有就此向胡適投降,他們認為這是大逆不道的「胡說」,有幾個激進分子開始鼓動鬧事,琢磨如何把這位「胡說」的年輕教授趕出校門。於是,他們就推舉在學生中有領袖威望的傅斯年作為代表。
傅斯年接受同學的委託,專門聽了胡適的幾堂課,他在課堂上曾幾次以請教為名向胡發難,最後把胡適弄得滿臉騰紅,汗都下來了。然而,他聽了幾天課以後,卻在背地裡告訴同學:「這個人書雖然讀得不多,但他走的這一條路是對的,你們不能鬧。」
雖然遭受了學生的挑釁,可是胡適咬緊牙關,一路過關斬將,突出重圍,總算度過了難關,面對著一般思想成熟的學生,再也沒有引起風波,從而得以繼續做他的教授。自此,傅斯年和同學們對胡適的治學路數與學術思想,從認可漸漸變為傾慕、佩服。
許多年後,胡適才知道自己當年之所以能夠在北大站穩腳跟,是傅斯年暗地裡做了自己的保護人。
在人際交往中,當別人身處困境時,不去落井下石,而是伸出援手,這才是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