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蕭惠珠大樹報導】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第四屆人間佛教座談會」,十七日第一場B場座談在佛光山麻竹園展開,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龔雋共同主持。五名海內外學者發表最新研究心得,除了呼應星雲大師新作《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認同人間佛教涵容豐富的中華文化性格,也就人間佛教在歐洲發展的遠景展開意見交流,而正在進行中的《佛光大辭典》英譯版,更讓歐洲學者期待。
德國漢堡大學Numata佛學研究中心教授Michael Zimmermann,引用《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對人間佛教的論述,比對德國思想家Max Weber對佛教的看法,分析「人間佛教」與「人文主義」的定義,嘗試解讀人間佛教在歐洲發展的可能願景。
戲稱自己是「全球化」代表的荷蘭格羅寧根大學亞洲宗教與文化研究中心教授Stefania Travagnin說,人間佛教主張社會參與、利益眾生等議題,在歐洲社會頗有發展空間。尤其歐洲的宗教態度傾向信仰唯一真神,排他性強,而華人社會則尊重每個宗教各有存在價值,這種兼容並蓄的包容精神,頗值得歐洲人省思。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永東法師表示,佛門有尊師重道傳統。星雲大師拜志開上人為師,受盡「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的磨練,未曾退失道心;恩師過世後,大師特地返鄉祭拜,並照顧老師家屬,報答師恩。這種尊師重道的特質也影響了徒眾,師徒情深成為佛光山僧團最溫馨的特色。
北京語言大學世界文化文學研究所教授李慶本分享,特別認同書中「人間佛教與中華文化關係密切」的見解。他表示,人間佛教主張「菩提心」,用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這種儒釋道兼容的生命情態,即是中華文化的基本內涵。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妙光法師則報告《佛光大辭典》英譯本編輯現況與特色,在全球化與最新科技協助下,辭典會考慮西方人的思考習慣,慎選英文詞彙,希望詞條的解釋能保留原有文化價值與思考背景,讓使用者更順手,詞條會以十餘種語文呈現。也有學者關心歐洲人如何看待人間佛教。Stefania Travagnin強調,人間佛教想在歐陸生根,首先要克服語言和文化差異問題,不過只要能深入當地社會,了解人心需求,這些外在難題都可以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