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提供
即使父母親懂得避免差別對待,但孩子自然會做比較,而當他想壓抑或轉移羨慕與嫉妒的情緒時,就會產生攻擊性。
曉彥來信:
我有兩個孩子,兒子小學二年級,女兒中班。上個月,我帶他們去公園玩,他倆可能太興奮了,一個踉蹌兩人都摔了跤,我趕緊先去扶妹妹起來,畢竟妹妹年紀小,肢體協調還沒有那麼好,但哥哥卻因此吃醋,認為我愛過妹妹勝過他。他也覺得自從妹妹出生後,我們的心力都放在女兒身上,因此對妹妹頗有敵意。
昨日早上哥哥在練鋼琴,妹妹跑去讚美哥哥彈得很好,哥哥卻絲毫不領情;晚上我幫妹妹洗澡時,發現手臂紅紅的,問怎麼一回事,她才支支吾吾說是哥哥咬的。兩個孩子我都愛,請問面對哥哥心中的不平衡和妹妹情緒上的壓抑,身為媽媽的我該怎麼做?
鄭淑錚心理師(英國心理諮商與治療學會資深心理動力學派心理師)解析:
曉彥的兩個孩子都是她的最愛,當兄妹有摩擦時,既心疼妹妹的無辜,又擔心哥哥心中的不平衡,因而卡在兩者之間不知如何是好,這正是典型的伊底帕斯三角衝突。
引發伊底帕斯三角衝突的心理動力,源自人類愛與被愛的本能需求。從襁褓期的完全保護來到三、四歲後,開始意識到世界的核心不再只是自己,當同性別的父母或其他兄弟姐妹,以黑馬的姿態威脅到自己是爸媽「最愛」的地位時,競爭意識就此進入幼兒的心理舞台,在生命各階段反覆以變奏的方式出現。
而當「競爭」和「比較」相連結時,你就會看到一個小天使變成小惡魔,無時無刻拿著一把秤,斤斤計較、放大解釋爸媽的每一個動作與每一句話,甚至一個眼神都能成為他敵視妹妹的合理化證據,支撐著似乎無所不在的三角衝突戲碼。可以說,競爭與較勁交織在生命活動的每個過程,有時是有意識的,但更多時候是無意識的。
臨床上,有身心困擾的求助者,常呈現較低的自信心,回溯過往,往往也是童年手足互動中自覺不如人的,或是傳統觀念框架下表現比較遜色的,因而覺得自己不受重視。可是做父母的常深覺冤枉,明明對每個孩子的愛都一樣,但只要對弱小的多一點保護或對表現好的多一點讚賞時,都會造成另一方心理不平衡,感覺動輒得咎的媽媽,因而陷入和哥哥一樣「非黑即白」、「零分或一百分」的零和遊戲中。
在心理動力學上,我們將之標示為「猜疑妄想狀態」,就彷彿戴上一副「獨占」的變焦眼鏡,看到的世界只有互相對立的兩類:妹妹搶走了爸媽「絕對的愛」,所以媽媽愛妹妹(一百分)就是不愛我(零分)。奧妙的是,在人際互動時,當A以此狀態中的陳述來指控C時,C也很容易被吸入這個非贏即輸的遊戲而不自知,看不到被遮蔽的真相。
心理治療傾向於不急著修正兒子的負面感受,而希望媽媽要先「同理」兒子的失落,即跳脫兒子的對立面,主動往中間移步,理解他在妹妹未出生前擁有爸媽全心的關注,但隨著妹妹到來的改變,引起他的失落感;然後引導他了解,爸媽給他和妹妹的各是一分完整的愛,任何一方受傷或彼此傷害,爸媽的擔心和憂傷都是一樣的。也可以邀請哥哥同理父母的感受,協助他建立「我希望得到爸媽完整的愛,同時希望妹妹也得到」的認知,這會是兒童學習競爭與合作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心理上,即使父母親懂得避免差別對待,但孩子自然會做比較,而當他想壓抑或轉移羨慕與嫉妒的情緒時,就會產生攻擊性。這時,父母可以不帶批判地鼓勵孩子表達負面情緒,當他沒有自我防衛的需求時,反而能整合內心陰影,看到「我好你也好」的可能性,且其中的關鍵在於,父母不要將羨慕與嫉妒貼上「禁忌」的標籤。
※女人104免費法律諮詢暨
心情協談專線:
(02)2311~8090
專線服務時間:
10:00-12:00
13: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