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作家 林黛嫚 紀錄副刊的黃金時代圖/林黛嫚提供
《推浪的人:編輯與作家們共同締造的藝文副刊金色年代》
作者:林黛嫚
出版社:木蘭文化
圖/林黛嫚提供
林黛嫚是國內知名的女作家,但她過去曾任《中央日報》副刊編輯和主編,二十年編輯台、採訪、寫作生涯,給了她豐富的人生歷練。離開「中副」已十年光景,有一天她和副刊老友一起歡聚,回憶起過往二十年副刊工作,有笑有淚,大家鼓勵林黛嫚把內心記憶書寫成文字。林黛嫚接受這項書寫工程,努力筆耕兩年,《推浪的人》終於出版,以十萬字呈現她所經歷的副刊黃金時代。
「格子與檯子」是林黛嫚在《人間福報》副刊的專欄,內容就是寫二十年「中副」所遇到的文學人和編輯事,林黛嫚表示,《推浪的人》出版的意義之一,是讓自己知道記得什麼。「這個專欄在《人間福報》副刊刊出,那段時間我的一周大事便是思考寫什麼?當決定集結成書後,我又花了許多心血修改、增添文字,主要目的在於《中央日報》雖休刊,但中央副刊的文學史仍要持續,這本書就是我小小的成績。」
最懷念梅新主編
林黛嫚說,她在擔任小編輯時,最開心的事就是曾經訪問了當年最紅的功夫明星李連杰,以及唯一一次訪台的王洛賓,可以近距離的接觸,讓她回味無窮。每年製作諾貝爾文學獎特輯工作,也是讓林黛嫚談著眼睛會發亮的回憶,「每年秋天十月,諾獎大戰考驗主編的學術識見及學界人脈,其中與高行健的相遇更令我覺得榮耀。」
有一年中副和新聞局合作到歐洲辦研討會,邀請出席的學者作家就有高行健,在那場座談上,林黛嫚是主持人,沒多久高行健獲諾貝爾文學獎,一張高行健坐在林黛嫚右邊的照片,原本是安排放在副刊,被總編輯看到後,提到新聞版面,並放在頭版。
林黛嫚原任教於小學,因解嚴之初報禁開放,報社需要引進一批新血而進了中央副刊,一待就是二十年。前十年是編輯工作,後十年則是擔下主編重任,談至此林黛嫚說:「中副二十年,我最感謝的是梅新(章益新)主編,最懷念的也是他。」
三十年前他在吳淡如推介下,和當時中副主編梅新見面,只是一則藝文消息的改寫,讓她成了副刊編輯,和一群喜好文學的年輕人一起工作,「當時日子真愉快,梅新主編是很強的長官,對外大事都是他去面對,我們只要依他指示,做好內部工作即可。」
但十年過去了,一九九七年夏天,梅新被醫生判定癌症末期,他立即上簽呈提拔林黛嫚為副刊組副組長,同時把副刊主編工作交給她。梅新從得病到離開人間短短兩個月,倉促接下主編大任,林黛嫚表示,從沒想過成為主編,也沒人教她如何當副刊主編,但她知道,要持續梅新主編熱愛文學的心。
為新作家築舞台
過去《中央日報》有副刊、書評版,十大本土好書,扮演推動台灣本土文學、文化的角色,功不可沒。林黛嫚擔任主編時期,決定要辦「文藝營」。她說:「大概是受梅新主編影響,知道弱勢媒體要靠辦活動來擴大影響力,加上自己是《中央日報》歷年來最年輕的副刊主編,舉辦青年營隊,給年輕創作者參與文壇活動機會。」文藝營共辦了三屆,終因經費不足而告終。雖然林黛嫚清楚,步入文壇需要媒介,持續創作成績要靠自己,但她仍存希望,有那麼一天,某位成名作者會說:「我是第某屆青年文藝營的。」
《推浪的人》全書五十二篇獨立散文,舉凡高陽的快筆、蘇雪林的清寂、段彩華的默誦腹稿、夏志清快人快語等。從鉛字排版的年代到電腦化的工作變革、跨媒體舉辦《人與書的對話》、主辦文學旅行、青年文藝營,串起二十年來副刊人、事、物的變遷,以直白、信實之筆重現了副刊時期的名家傳奇、編輯與作家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