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總統日前召開執政決策協調會議,對都市老舊公寓住宅更新成效不佳,提出三項指示,希望能給予足夠的誘因,由公股行庫帶頭參與,以提高民間參與的意願;並指示行政部門在月底前提出規畫方案。而觀諸現實的情況,民間參與都更的意願低落,建商也認為困難重重,關鍵在於行政部門的作為。
蔡總統非常重視都市更新,認為可以創造可觀的經濟產值,也是各國帶動內需經濟的火車頭;伴隨都更而來的經濟動能可以迅速提升經濟發展,藉以改善國人的居住品質與安全。
都更有其急迫性,不僅對提振經濟景氣有強心效果,燃眉之急的是許多老舊公寓安全堪虞。目前超過三十年老舊公寓就有十四萬棟,超過一百萬戶,多集中在都會區。以台北市的違建為例,多年來歷任台北市長都希望能夠割除這些都市之瘤,卻都無能為力,透過都更應是一勞永逸的方法。
都市更新條例從民國八十七年公布實施以來,台北市和新北市有許多的老舊公寓已經完成更新。一棟棟嶄新的大樓矗立,大樓上再也看不到違建散漫的情況,顯見都更的確是翻新都市面貌和居住安全的利器。但是都更完成的比例太低。究其原因在於誘因不足,整合不易,互信不夠。蔡總統提出的三項原則就是針對這些問題而來,這三項原則包括:加強整合民眾參與意願、提升財務可行性、強化專案經營管理。
蔡總統也具體指示了推動的方向,包括:對老舊公寓的容積誘因和獎勵,公股行庫積極參與,法令的修正和專責機構的設立。這些方向十分具體,問題是行政部門的積極度和配合度能不能跟上腳步。修法乃至於獎勵措施都容易訂定,但是誰來推動督導執行才是問題。
這些三十年興建的老舊公寓,當年營建業一枝獨秀,各地的高樓平地而起,造就了不少營建大亨。當時政府並沒有專責機構在規畫高樓大廈的興建,而是民間自主的營建,經濟景氣和高獲益的誘因造就了當年的榮景。如果能夠再激發民間自主推動都更應該是最有效的方法。但現在的景氣情況和收益誘因不足,加上居民對都更意見紛陳,業者多不願主動介入。光是要說服一棟大樓的五、六十戶住戶就是一大工程。文林苑都更的案例更是業者的一個警示標竿。
必須透過行政部門的主動才有可能快速進行都更。首先當然要完成相關的立法和修法。政府部門應成立專案小組,專責規畫都更業務;結合中央、地方、民間業者的專業與能力;針對安全堪虞老舊的住宅和社區,分成先後緩急的等級,逐一與居民溝通,並配合公權力執行。一棟一棟的進行,列案推動、督導,只要進行半年之後,相信帶動經濟的火車頭就會開始啟動,接下來的工作才會順利。
政府推動政務,關鍵在於決心,「非不能也,是不為也」,政府以為訂了法規、提供獎勵辦法,民間就可以完全配合,是不可能的。同住在一棟大樓中的五、六十戶,如沒人發起,熱心的挨家挨戶去遊說,都更怎麼推?現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行政部門若不積極主動,業者、居民誰願意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