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客來台人數急遽下降,政院將推振興國內觀光措施,擬提撥三億元補助陸客團旅行社轉型國內旅遊團,最快本月中上路,預估半年可刺激國旅市場創造十四億元產值。國發會也將針對全台四十八萬名軍公教所持有的國民旅遊卡,限定一半要用於陸客衝擊最大的「重災區」各縣市消費。
交通部長賀陳旦表示,國內觀光市場「不該再衝量」,更應發展綠色生態旅遊,前往小而有特色的村落,才能打造觀光新活路並幫助在地經濟。短期紓困是替主要業者度過寒冬,協助過去專門接待陸客團的業者轉型國旅市場,觀光局也將持續開發多元國外客源,減輕陸客減少衝擊。
國內觀光業者的反應則是不表樂觀,有些甚至直言,今年陸客減少近八十萬人次,等於四百億元觀光效益「蒸發」。三億經費只能彌補百分之三點五的觀光收入減少,無異是杯水車薪,緩不濟急。更何況,早在今年八月面對陸客銳減,觀光業者走上街頭之際,政府還承諾要挹注三百億元對觀光產業紓困,到現在只兌現了百分之一,差距如此巨大,令人懷疑政府是否會跳票。而且國民旅遊卡限定一半用於陸客減少衝擊的縣市,只是挖東牆補西牆,也就是增加了旅遊業的收入,卻犧牲了其他原來的消費,對總體經濟並無實質的助益。
交通部賀部長的說法,其實只是自我安慰,不切實際。所謂的國內觀光市場「不該再衝量」,只說對了一半,觀光業本來就應重視質和量,如果只為提升品質而忽視量,無法突破觀光業的困境。否則政府何必提出振興國內觀光措施,以彌補陸客數量的減少?且政府想用改變旅客結構替代,也就是以日、韓和東南亞旅客來彌補陸客減量的損失,不就是衝量的一種作為?而且陸客減少是五二○之後才出現「斷崖式」下墜;餐廳、購物店都出現倒閉潮,十月起陸客照理應是最多的月份,衰退卻最明顯。統計上只反映下半年一部分的衝擊,預估至今年底減少的旅客人數至少一百萬人以上。如果兩岸關係沒有改善,明年上半年陸客數量相對今年上半年必然更是銳減,絕非靠三億元的振興觀光措施所能解決。
更嚴重的是,陸客來台停留的天數最長(平均八天),遠超過日韓旅客的平均五天,消費能力也是最強,因此觀光局估計今年來台陸客將比去年減少七、八十萬人次,但因日韓旅客成長約五十萬人,整體減少約三、四十萬人次的說法,也有粉飾太平之嫌,因為實際的經濟損失無法從旅客人次的數量看出真相,可想而知明年的經濟狀況令人擔憂。
至於「應發展綠色生態旅遊,前往小而有特色的村落,才能打造觀光新活路並幫助在地經濟」,恐怕很難心想事成。因為綠色生態旅遊,小而有特色的村落,對外國旅客而言只適合自由行,不適合團體旅遊,數量上難以彌補。且「協助過去專門接待陸客團的業者轉型國旅市場」,不就是承認陸客減少數量所確實產生的衝擊?而且過去專門接待陸客團的業者轉型國旅市場,必然和原本專門接待國內旅遊的業者形成競爭,也就是產生內部替代作用,對觀光產值提升也是有限。
我們建議政府應從大處著手,以民生為念,設法改善兩岸關係,不要讓陸客再銳減下去,否則再多的紓困或振興方案都不能給觀光業者光明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