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錫璋(前國圖編審)
許多人知道獲知圖書訊息,都是藉由逛書店或網路蒐尋,抑或觀看報章雜誌的書評專欄而得,從這樣的管道得知的訊息大多是主流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不免遺漏部分好書的資訊。以國內而言,政府機關的出版品(過去稱「官書」),不僅出版量大,現在也朝活潑、生動、有趣的方向編印,品質甚佳,但因缺乏宣傳經費,一般讀者知道的並不多。
另一方面,許多藝文展場或活動,也常因配合主題,而出版或展出一些書籍,但因參觀或參與活動的民眾,畢竟是少數,因此這些書也就難有公開露面的機會,如何宣導這些好書,仍有賴主管的文化機關多予協助。
不久前,筆者在兩個藝文展場和活動中,看到不少好書,一般書店根本看不到。舉例而言,九月於淡水文化基金會舉辦的「二○一六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大會後,繼續展覽的「詩書展」,便有許多國內外詩人的著作。其中,最新出爐的當然是本屆詩歌節的主題書——《詩情海陸》(Poetry Feeling in Sea and Land)。
這本詩集收錄了參與國際詩歌節大會的日本、孟加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印度、伊拉克、突尼西亞、薩爾瓦多等八國十一位外國詩人,以及國內李魁賢、林武獻、利玉芳、凃妙沂等十六位詩人的詩作,並由李魁賢教授中譯及英譯各國及國內作家作品,形成難得一見的多語形式詩集。
例如外國詩人以西班牙文寫詩,就附上西班牙文原作,李教授則另依據英譯,轉譯成中文並列;國內詩人的作品亦由李教授譯成英文,中英並列。國外詩人雖非來自歐美主流國家,但也因此呈現國內少見的國際多元文化的一面。
由於詩歌節在淡水舉行,國內詩人作品描寫淡水的頗多,連序詩都以馬偕博士那首著名的《最後的住家》(My Final Resting Place)開頭,對淡水以後推動國際文化遺產的申請,應有潛在的國際宣傳作用。
此外,九月中旬於世貿三館舉辦的「二○一六台灣藝術博覽會」中,亦發現某攤位展出《蘇菲的小擔心》一書。這是一本小小散文配合畫家插圖的繪本,畫家陳硯耘的紙上畫作,與畫展主題及功能相關,但這本書的文字創作是來自七歲、就讀小學一年級的黃寶萱小朋友。她的《蘇菲的小擔心》,若沒插圖,短短數百字,難以成書,但她寫出害怕罹癌的媽媽,隨時會像外婆和阿姨一樣,離開這世界,因此經常纏著媽媽,一起吃飯、跑步、洗澡、冒險等等,媽媽因此教她尋找宗教的力量,協助身心安頓。小孩子的憂懼心靈,透過薄薄的繪本,表露無遺,令人感動。
上述兩本書都是近期筆者在藝文展場發現的,相信還有許多好書,值得大家去看展時挖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