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鳥書店」內除了用文學增長民眾內心厚度外,也要用音樂滋養人們的心靈。
圖/青鳥書店提供
蔡瑞珊說,開家實體書店是為傳遞真實感。
圖/青鳥書店提供
文/郭士榛
圖/青鳥書店提供
從書店內的三角窗向外望,可以看見一株百年老樹、盤根錯節從鐵欄杆中扶生,仔細看樹底的根部,已經和古蹟融為一體。古蹟的精神正與樹上的枝芽相互牽動著、相存相依著得以共生美好,處處是新氣盎然。自然天光再搭配暈黃的室內光線,書店的靜謐帶給走進書店的人內心的安定。
《青鳥》是童話故事,一位小王子離鄉背景到很遠地方追求幸福,最後小王子老了,父母因思念他也相繼過世,此時小王子才發現幸福就在自己身邊。《青鳥》本身涵義在於提醒人們「幸福不必遠求,就在身旁;讓別人幸福,自己也會幸福。」
曾經是「閱樂」書店店長的蔡瑞珊,一直想自己成立一家書店,店內的每本書都是讀者的「青鳥」,她想傳遞一種幸福感,她認為,追求幸福的過程是最美好的夢想。
蔡瑞珊受到安藤忠雄一句話的鼓舞「當你看到一道夢想之光,拚了命朝夢想奔去,而奔跑過程就是美好的」,再加上她的個性是凡事有希望、內心就會堅定信心去追求,於是,在今年十月成立「青鳥書店」。
獨立是為了自由
這家「青鳥書店」位於華山一九一四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內,蔡瑞珊表示,她第一眼就看中這間原是倉庫的小屋,「我最喜歡屋內的三角窗,這是安藤忠雄建築的概念,一般都設計在教堂,因可看到天光,在歐洲的教堂或修道院,都可做圖書館使用,因而我認定這間透著天光的小屋就是書店。」
蔡瑞珊順著光源指出,從書店內的三角窗向外望,可以看見一株百年老樹、盤根錯節從鐵欄杆中扶生,仔細看樹底的根部,已經和古蹟融為一體。古蹟的精神正與樹上的枝芽相互牽動著、相存相依著得以共生美好,處處是新氣盎然。自然天光再搭配暈黃的室內光線,書店的靜謐帶給走進書店的人內心的安定。
「青鳥書店」創辦人蔡瑞珊不靠政府補助,就憑著自己那股獨立精神,自掏腰包,以多年工作的積蓄二百五十萬元,再加一些貨款就開起了書店,且一鼓作氣和華山簽約六年,蔡瑞珊有自信可找到存活方法。
「我抱持年輕人回鄉開墾的概念,想到身為雲林人的父親,國中畢業就赤手空拳到台北打天下,當年的人都有這樣的決心和魄力,身為現代年輕人的我們更要有這種毅力和決心。」決定自己創業的蔡瑞珊做了更深刻的思考是:「青鳥」與其定位為獨立書店,不如說這是一間「自由書店」。
「獨立不是追求隔絕,獨立是為了自由。而自由,是為了追尋幸福。」這是青鳥的本質。蔡瑞珊指出,過去理解的獨立書店,應是遠離商業機制,走自己特色的書店,「可是當我進入獨立書店行業後,改變了內心定義。獨立書店不單只是追求夢想,而是更要有不畏懼、勇敢的態度。」就像現今台灣正有四百間書店的老闆,掙扎在獨立精神與商業價值的平衡裡。
六位專業人選書
「青鳥書店」成立未滿一個月,但藏書已有一千二百多本。蔡瑞珊表示,「青鳥書店」都是新書、再版書,沒有二手書,因為「青鳥」是一家強調「精神獨立」的書店。店內會賣些過去台灣和現在大陸的禁書,像是《趙紫陽文集》、《單向度人》等。蔡瑞珊表示,「歷史記憶要被看見,才可放眼未來」,書店要有這樣類型的書,理解過去,獨立書店除了有守護的價值外,應更重視保存和傳遞。
蔡瑞珊雖是個愛書人,但經營「青鳥書店」卻不只以自己的心意選書,在分成六大類書的選書重點,她都交由六位專業人員負責。像是「建築類」交由實踐大學建築系及研究所專任副教授李清志負責;「未來類書」由近期才從倫敦回國參加「二○一六倫敦設計雙年展」的蘇民擔任選書工作;「科技類」交由《TechOrange》總編輯張育寧;「政治類」是沃草執行長林祖儀、「哲學類」由詩人黃韋嘉負責,至於「藝文類」則由蔡瑞珊親自選書。
「書店因書而存在、書因閱讀而存在,閱讀因朗讀而存在,在閱讀的世界裡,人與書正是一座孤立的島嶼,在聲音的世界裡,人與書不只是一座孤立的島嶼。」蔡瑞珊認為,書是載具、講座是載具、平板、手機都是載具,其目的都是把書店回歸最根本傳播思想目的,閱讀是最令人崇拜的儀式,由古代起就是一人一本書,才會有「一人一世界,一書一島嶼」這氛圍至今仍不可被取代。
在這個媒體困惑的年代,蔡瑞珊始終懷抱著:書本並非末日黃花會逐漸消逝,她深信這正是面對嶄新未來的契機。正因擁有獨立精神與自由靈魂,什麼都有可能。蔡瑞珊不諱言,未來看書形式可能會改變,但重點是不論新媒體如何進步改變,書店空間一定會存在,因為要閱讀。
創新經營法 手機直播 書店變廣播電台
由於書店才剛開張,蔡瑞珊決定先把自己想要的書店樣子做出來,在內部發生文化交流,「會來書店的人都是喜歡書,也更有想法的人,因而書店會持續不斷辦思想發源的講座。」蔡瑞珊說,講座中無論是作家分享、書本策展或講座,都會有很棒的內容、形式,只是傳遞方式不一樣,「像是今年諾貝爾獎得主,美國歌手詩人鮑伯.狄倫摘下桂冠,原來諾貝爾不只是文學,也結合了音樂。」因為這個啟示,蔡瑞珊特別到台灣各地找音色好的鋼琴,在「青鳥書店」內除了用文學增長民眾內心厚度外,也要用音樂滋養人們的心靈。
發揮空間概念,把想法、思想集中起來,回到最純粹思想交流,蔡瑞珊正視科技興起,媒體界線模糊的形式,蔡瑞珊說,因媒體形式不斷改變,各種形式交錯,邊界、框架都已消失,因而她要把書店變成廣播電台,「當書店內舉辦的閱讀、朗讀、講座,若用手機直播就是個節目,錄下聲音就成廣播。讓民眾感受即時的感動。」蔡瑞珊認為,任何事都要開先河,重新定義思考。
蔡瑞珊述說她的心境「坐在青鳥書店裡,作家朗讀著文字,就像在進行一場期待已久的身心靈震撼,每當望著場內空間,這樣的聲音在腦海裡不停的播放,也許就是那種純粹中的純粹,可以療癒人心,也可以在煩躁的世界裡獲得暫時的平靜。」
書店二三事 實體書店 讓她找到歸屬感
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進入媒體工作,想靠寫作改變世界,如今這位愛書小姐,終究達成自己目標——開起一家標榜「自由」的獨立書店。
蔡瑞珊表示,當初畢業是進電視公司做節目策畫,每天都要待在攝影棚內,多年後體認節目都是經過設計,自己像是活在虛假的世界。離職後,她進入鄧麗君文教基金會學做品牌,深刻感受到文化事業需要時間的累積。之後又進入夢田文創開設的閱樂書店,其中《書店裡的影像詩》紀錄片還入圍金鐘獎,雖然工作有很好的績效,但蔡瑞珊的理想是開一家書店。
「開家實體書店是為傳遞真實感,以前電視媒體太炫麗,五光十色,書店給人沉靜樸實的美感,自己非常喜歡,就像找到歸屬感。」蔡瑞珊說,進了華山就是嫁進華山,所做主題都會和華山有關,「青鳥書店」要開啟華山的每扇門,十月底推出「獨立系列」講座,邀請張鐵志、夏民、老貓陳穎青座談。十一月三日「獨立電影」邀請《進擊之路》導演蘇哲賢演講。
蔡瑞珊表示,進駐華山開書店,思考的每一件事都是想增加底蘊厚度,不會只看事物的表面,她會做許多策展活動,吸引民眾走進書店,點一杯飲料,坐一整天在一個可以靜下來找自己需要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