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是中國一個古老的菜種,距今約已有六千年的栽培史了。古稱白菜為「菘」。最早文字記載,見於漢代張機的《傷寒雜物論》。
宋人陸佃在《埤雅》解釋說:「菘,凌冬不凋,四時常見,有松之操,故曰菘。」百蔬中白菜以其獨具的特色,歷來備受文人的青睞。
唐代文學家羅隱有「葉長春菘闊」之讚。宋代蘇東坡則把它同羊羔、乳豬、熊掌類比:「白菘類羔豚,冒土出熊蹯。」成了詠白菜的絕唱。
南宋陸游在詠〈菘〉一詩裡,這樣描述晚年退居家鄉的一段種菜自樂的生活境況:「雨送寒聲滿背蓬,如今真是荷鋤翁。可憐遇事常遲鈍,九月區區種晚菘。」
宋人詠白菜最長的一首佳作,莫過於韓駒的〈食煮菜〉了。一百七十字的敘事長詩,也算古人熟食白菜的一段佳話。
元代著名畫家兼詩人吳鎮,曾作「墨菜畫卷」一幅,並題讚詩道:「菘根脫地翠毛濕,雪花翻匙玉肪泣。芫萎金谷暗塵土,美人壯士何顏色。屠門大嚼知流涎,淡中滋味吾所便。」淡中品甘鮮,別有一番真滋味。
清朝梅成棟的《津門詩鈔》錄有乾隆舉人湯成功〈題菜羹圖〉一首:「十畝菘花隴外香,田家況味遜膏梁。誰知一入高人手,別有山風野露香。」那充滿田家況味的鮮美白菜雖然比不了富貴之家的肥豚珍饈,但一經高手的精心烹調,卻另有一種「山風野露」之香。
「揚州八怪」之一的李←,亦有「白菜圖」題畫七絕:「甘香得自淡淡餘,玉釜官廚總不如。他日閑居歌十畝,掩關常讀老農書。」
近現代的國畫家們,多以「清白傳家圖」為題,借諧音頌揚白菜寓意治家做人的本分,張大千、齊白石等均有佳作傳世。齊翁在題畫中稱「白菜為菜中之王」。老畫家王森然亦有「得志者勿忘其香」的警句。陳尚武題圖詩曰:「青菜嫩,白菜肥,青白傳家萬萬年。」賦予白菜更深的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