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幻想小說正式作為一個文學流派存在已有八十年的歷史了。
一九二六年,一本名叫《奇異的故事》的雜誌在美國問世。在第一期的扉頁上,首次出現了「科學幻想」這個詞。其後不久,美國又出現了一些刊登科幻故事的雜誌。由於三十年代一些美國作家的努力,科幻小說異軍突起。然而,在文藝界,幾乎沒有人把它看作是文學作品,而只承認它是純粹的通俗小說。
此外,當時有不少作家不求進取,他們在內容上不刻意求新,在形式上也沒有發揮自己的文學特長。出版商們也僅僅希望給讀者提供一點娛樂,對作品沒有較高的質量要求。總之,這一階段的科幻小說基本上是《奇異的故事》的模式:離奇的情節、未來主義式的預言,以及對於機器的神化。
一九三五年以後,科幻小說的創作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其特點是:題材豐富多樣,寫作方法也變得大膽和五花八門,並且湧現出一批專門從事科幻小說創作的出色作家;然而,科幻小說在文學界仍然被瞧不起,遭到冷落。
後來,由於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特別是原子彈給人類造成的悲劇,使科幻小說從根本上發生了變化。當時的名作家有雷伊.布蘭德伯里、艾薩克.阿西莫夫和阿瑟.克拉克等。
這一代作家的出現,標誌著新的科幻小說同戰前模式的徹底決裂。對任何科學進展的盲目崇拜被完全擯棄了,科幻小說成了一種充滿懷疑、詩情、靈感和希望的文學形式。戰後,從美國到前蘇聯,世界各地都開始出現科幻小說。不管那個國家的民族環境如何,科幻小說所遵循的原則都是一樣的:對現實的敏銳觀察,對理想的不斷修正。